冬病夏治之“三伏贴”是中医几千年来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理气活血、补肾温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再发生等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春夏养阳”“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
01
冬病夏治
#冬病
是指在秋、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
#夏治
是指在夏季藉自然界的旺盛阳气和人体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敷或食疗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在秋、冬季节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理论基础
方药作用:中药穴位贴敷通过药物的发散走窜,借助腧穴,透入肌肤,凭借诸穴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
经络腧穴作用: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达到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节气作用:“热在三伏”,在三伏天应用贴敷疗法,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其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02
三伏贴的功效
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
03
三伏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
如: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
2.消化系统疾病
如:虚寒性胃痛、慢性肠胃炎、腹泻、消化不良等;
3.骨关节疾病
如: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4.小儿疾病
如:消化不良、体虚易感、哮喘、生长发育迟缓;
5.妇产科疾病
如: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宫寒症等;
6.调理(治未病)
如:各种体虚、寒症者、免疫力低下者;
7.寒邪入侵引发的颈肩腰腿疼。
04
三伏贴适宜人群
冬病夏治不包治百病,也并非人人适合,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冬病夏治针对虚寒性疾病,病人要先辩证,如果是热证则会适得其反。呼吸病患者大部分属于虚寒型,多有流清涕、打喷嚏、咳白痰、怕冷等症状,适合冬病夏治,而咳黄痰、流黄涕、面红耳赤、常口干口渴,天热加重的体热患者就不适合了。
脾胃虚寒者经常肚子痛、遇冷腹泻、喜热食、怕冷风;肾虚寒的患者往往手脚凉、腰痛、双膝冷痛、小便清长,符合这些特点的可选择冬病夏治。
05
2021年“三伏贴”贴敷时间表
伏前灸2021.07.02—2021.07.11
初伏灸2021.07.12—2021.07.21
中伏灸2021.07.22—2021.07.31
加强灸2021.08.01—2021.08.10
末伏灸2021.08.11—2021.08.20
加强灸2021.08.21—2021.08.30
06
贴敷疗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远期疗效,并非立竿见影,不会贴敷1次就能立即见效,切勿没看到即时的治疗效果,或稍微见效就放弃治疗。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07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贴敷注意事项
1、四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孕妇、重症病人以及皮肤严重过敏者不宜使用三伏贴;
2、贴敷时间:单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每个人贴敷所用的药不同,具体时间长短应遵从医师的建议。一般来说,成人不超过6个小时,12~18岁约4~5小时,8~12岁约3~4小时,3~8岁约2~3小时。
3、观察局部皮肤反应情况
贴敷后局部的轻度瘙痒、灼热感,多为药物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发红肿胀,可以继续应用。
如果局部起泡、破溃,应立即揭下药膏,用碘伏或依沙丫啶等局部消毒,无菌包扎,每日换药1~2次,直至愈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4、饮食要求:贴敷期间,要饮食清淡,少食生冷、油腻及过咸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贴敷的当天不宜进食海鲜、鱼虾、羊肉、蘑菇等发物,其他饮食可与平时一样。
5、由于每个人的病症都不一致,因此用药也不尽相同,因此选贴是很重要的,必须选专业医院。
6、三伏贴不可自己随意贴敷,穴位选择不准确,直接影响药效。
#2禁忌人群
以下人群是不适宜使用三伏贴:
1.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处于发作期;
2.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
3.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4.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5.孕妇;
6.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
7.冬病夏治贴敷膏中的很多中药都是热性的,因此阴虚火旺、内热体质的人是不适合的;
#3贴后注意事项
1)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
2)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轻轻吸干。
3)慎用辛燥食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
4)忌大量服用寒凉食物。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伤一身阳气,轻则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长期难治的阳虚。
5)慎食大量肥甘厚腻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