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亲戚朋友各家娃碰头,发现简直是一场给娃花式喂饭的交流大会。
面对一个不愿意吃饭的娃,大人们都是使出浑身解术,有给娃边看手机边喂饭的,边表演“魔术”边喂饭的,还有追着跑来跑去喂的,一比较下来,居然显得我家饭渣宝宝成了最爱吃饭的那个了。
回忆这半年的喂饭史,从7个月开始培养自主进食,经历了一段自由吃饭的和谐期,后来家里老人来帮带,开始了喂饭的斗争期,从喷射机喷饭表演到绝对不张口,情况简直是越演越烈,妈妈实在接受不了了,又进入了由妈妈主导的喂饭挽救期。这期间不知道擦了多少遍地板,心态也不知道崩了多少次,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其实小宝宝要吃的东西真的不需要很精致,也不需要很多,妈妈们不需要为了给孩子吃东西每天“囿于厨房”做各种花式辅食餐。只需要注意几点:
食物性状适合,兼顾宝宝抓握、咀嚼、吞咽能力,以及兴趣偏好
选择合适的食物性状非常考验妈妈的观察力,但它绝对是最最重要的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拿我家娃举例,有一段时间他在玩耍的时候非常喜欢扯带子,在地上捡头发丝等,这段时间他喜欢的食物就是丝带状,喜欢拿面条吃;而另一段时间他就喜欢用前门牙啃咬,就喜欢吃各种饼状食物。
再比如娃一岁左右,就可以吃1cm大小的小块状柔软的食物了,如果继续给娃喂黏糊糊的糊状食物,那宝宝很有可能会自己吐出来。所以每个宝宝的能力和喜好不一,宝妈们在选择食物的性状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备注:在3-5岁内,需要格外小心窒息风险。如何正确处理和防范窒息风险:
食物的味道也非常重要
面对娃不肯吃饭时候,很少有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做的饭菜不好吃”。但是当妈妈,一定需要有这种自觉,看看是不是饭菜不合孩子口味。
注重口味并不意味着需要放各种调味料,娃一岁以前建议不要吃盐、酱油之类的调味品。我们可以多多利用食物本身具备的天然的“色香味”,比如香菇,洋葱,香蕉等自带的香味,深海鱼虾,海苔等自带的咸味,番茄、红枣、南瓜等自带的甜味。利用这些“神奇”的食物,宝妈们可以发挥各种创造力进行搭配,从而找到宝宝最最喜欢的组合和做法。举个例子:
最常见的鸡蛋羹,有的妈妈蒸好了直接喂给娃吃,有的妈妈会在蛋羹里添加西兰花,肉沫等食物增加味道和营养密度,甚至有会把鸡蛋羹放到切开的半个木瓜里,混合木瓜的甜味和香气,也提升吃饭的有趣度。宝妈们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和尝试,最终肯定能找到宝宝爱吃并且营养密度高的食谱。
备注:饭菜口味煮得好,的确需要花心思,但是并不代表妈妈要有高超的厨艺,也不代表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做宝宝饭菜。为宝宝准备饭菜,核心仍然是注意多样化、均衡营养;平时看到方便又有创意的食谱,可以搜集一些试试。尽力而为就好,不用太大压力。
进餐环境要合适
玩具收好、电视、平板电脑等发出声响的电子设备关上,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就餐环境,让孩子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吃饭这件事情上。
另外,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里其他人最好别在孩子身边走动或发出声响,比如洗碗,拖地等,以免使娃分心,还可能给娃造成“吃饭的时候还可以同时做其他事”的感觉。
到了周岁以后,早、中、晚餐最好与家人一起吃,让孩子体会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氛围。
关于喂饭,我认为始终要秉持“三个拒绝四个尝试”的原则,特别是对一岁以上的大宝宝,讲原则要做到始终如一,及时肯定,正面引导。
不要做❌
1、哄逗式喂饭
哄逗式喂饭会让娃形成条件反射,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逗不吃,哄逗形式升级的恶循环。可能从边玩玩具边喂到边跑边追着喂。举个例子:
我家老人喂饭的时候为了哄骗娃吃饭,每次喂之前就派一个人摇晃餐桌上方的灯,同时还说“摇啊摇,灯灯亮亮,来,宝宝吃一口”。一开始娃觉得很好玩,会吃一口,但他吃一口的目的是为了让灯继续摇,到后来不摇灯不吃饭,再后来厌倦了,任凭你怎么摇也不张口。这其实就是培养了一个条件反射:灯摇了- 张嘴吃饭 - 灯继续摇,但这是一个错误的反射关系。
2、趁其不注意式喂饭
这种喂饭方式可以用“快准狠”来形容:抓住任何娃张嘴的机会立马塞一口。这种喂饭方式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娃吃了但含在嘴里或直接吐掉。时间长了,娃就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会非常抗拒吃饭。
3、填鸭式喂饭
这种喂饭方式相对轻松,因为娃会乖乖张嘴。但其实娃的注意力并不在吃饭这件事上,可能是在手机里的动画片上或者其他事物上。这种方式的后果是娃根本不知道他在吃饭,仿佛一个没有感情的吃饭机器,时间长了就会养成挑食不爱吃饭,对食物提不起兴趣的坏习惯。
错误的喂饭方式,不仅孩子感受不到吃饭的乐趣,还可能出现过度喂养、肥胖等健康风险。
建议做☑️
1、平常对待、合理应对宝宝哭闹反抗
小月龄宝宝哭闹,一定是有某种具体的需求,比如困了,饿了、热了、冷了、或者是想要妈妈抱一抱;大一些的孩子哭闹,除了因为具体的需求,还可能因为试探或挑战妈妈底线而哭闹。
比如我家娃有一段时间,一到吃饭时间坐上餐椅就开始啊啊叫,要拿这个拿那个,每次一叫家里老人就很紧张,“好好好,奶奶给你拿”。于是娃想要的东西从大人碗里的食物发展到厨房的锅碗瓢盆,甚至想要爬到桌子上来,到了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后来我开始自己喂饭,娃一吵闹,我就当作啥事儿没有发生,跟平常一样和他交流,然后再给娃讲点别的转移注意力。
2、把注意力集中到吃饭和食物本身
接着上面第一点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用玩具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方法在吃饭的时候是不可取的,我们转移注意力也依然需要让娃集中在吃饭这件事上。比如孩子想要拿玩具,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宝宝你看这个妈妈手里的这两根胡萝卜丝,他们是不是不一样啊,这根长这根短,你想先吃长的还是先吃短的?”用这种方式先把娃的注意力转移到食物上,或者餐具上,然后再引导到“吃”上。
3、互动,增加吃饭乐趣
互动,增加吃饭乐趣不等于逗娃开心,也不是逗娃笑。举个例子,通常我们喂饭就是用勺子一口一口喂,那如果我们用勺子喂一口饭,再给娃几根萝卜丝让他自己用手放到嘴巴里,或给娃吸管碗吸一口酸奶,让娃感受不同的餐具和进食方式,激发不同的味蕾,这样是不是更有趣呢?同时,在喂的时候配合一些语言交流,比如:宝宝,我们吃一口牛肉;嗯,牛肉真香啊,再来一口菠菜,菠菜软软的;宝宝,我们吸一口酸奶,酸奶里加了香蕉泥,香香的。
简单来讲,通过不同食物以及各种食物搭配等形式,让吃饭的过程变得有意思起来。
4、调动娃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调动娃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给孩子喂胡萝卜丝,可以把它拿给娃,让他自己用手塞进嘴里;比如喂一个松饼,可以掰开两瓣,给娃一半自己吃一半;比如喂米饭,可以把勺子递给娃自己放进嘴巴里,或者做成小饭团给娃自己拿。只有孩子充分体会到成就感,才会爱上吃饭这件事。
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小月龄宝宝,吃饭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情,它与喝奶,睡觉,玩耍都是整体关联的,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例如一个12月龄的宝宝的一天,我们可以这样安排:
07:30: 起床,喂奶+早餐
10:00: 加餐
12:00: 午餐
15:00:午睡起床 喂奶+加餐
18:00:晚餐
21:00:喂奶+睡觉
备注:以上作息仅作为个案举例,方便直观理解。其实,许多12月龄的宝宝,白天仍然可能需要两个小觉;一般到了15-18月龄,孩子们慢慢变成白天只有一次小睡。
规律的作息不代表一定要要求孩子几点起几点吃几点睡,毕竟孩子不是机器人,规律的意义在于“时间间隔”,例如你的孩子早上9点起床喂第一顿母乳,早餐吃一个水煮蛋,那么午餐就要相应顺延到下午2点左右,那如果孩子困了,就可以把午觉提前。
对年幼的孩子,并不存在定时定点吃饭的概念,而是从第一餐第二餐第三餐的概念开始。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慢慢适应家庭作息,于是慢慢有了早、中、晚餐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