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这东西说起来虚无缥缈,但我们却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更加自信,拥有开拓未来的勇气和坚韧。但安全感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从小培养。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几个行为,就需要当心了,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1、1岁以后还在吃手
关于要不要阻止孩子吃手,这个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其实这个要分阶段对待。
1岁以前孩子吃手多是单纯的吮吸动作和认知方面的需求。
如果孩子到了1岁多,甚至2岁多了还在吃手,这家长们就需要引起注意了。这个阶段孩子吃手多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安全感缺乏,需要通过吃手来得到慰藉。
建议家长多多陪伴孩子。不要粗暴的制止孩子吃手,可以在孩子吃手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帮孩子改掉这一毛病。
2、孩子爱哭闹、黏人;或者看起来没事却总喊身体不舒服
孩子爱黏人,离不了妈妈。
孩子不爱上幼儿园,一去学校就说身体不舒服,到医院就好了。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在装病,撒谎,而是他们真的遇到了问题。因为情绪引起的身体反应。
孩子不仅会在某些阶段情绪显得更脆弱,还会愈发黏大人,爱哭,甚至生病。这时大人越是打骂、或者讲道理,孩子越是容易情绪失控,缠人的行为也会越重。
这个时候家长最重要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逐步询问、引导,寻找解决办法。
3、无理取闹孩子动不动就哭,发脾气,扔东西。
比如:因为今天的菜和昨天的不一样,闹脾气不吃饭;今天出门先迈的左脚而不是右脚也要闹。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诚心和家长做对,而是孩子构建安全感的表现,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这属于对秩序的执拗,对孩子而言,只有事物都保持在他们所熟悉的地方,稳妥地安放在他们已经确认过的位置,一切才是完整的、好的、让他们心里踏实的。
孩子从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是螺旋状的。整个过程中,最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成长环境、固定的抚养人、设定有规律的日程安排包括吃饭、散步、听音乐、讲故事、如厕、睡觉等等。总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需求,而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渐渐地就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
4、恋物
记得很多年前看仙剑奇侠传一,林月如对她又脏又臭的小被子、小枕头宝贝的不行,十几年了每晚都得抱着才能入睡,不理解。
后来发现其实不光是她,很多孩子都有这种恋物的行为,尤其是女孩子喜欢抱一条自己喜欢的小毛巾睡觉,脏了破了都不肯换。
对孩子而言,这些“小被子”“小毛巾”“毛绒玩具”等是第一个“非我”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而是孩子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孩子“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分”。
这些过渡性客体有令他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他安然入睡。
这就是为啥孩子睡觉时总要抱着一条旧毛巾、旧衣服等的原因。当孩子有以上行为时,家长就需要对孩子多些关注,多关注孩子情绪情感,多亲吻、抚摸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