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人来说,斯大林借助秘密警察的恐怖统治是伪社会主义,而毛泽东体现了正宗的社会主义。
在某些地方,他成为一个脱离真实历史的神话,人们在他身上寄托了对社会正义的期望。
——法国汉学家阿兰·鲁林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典藏本)目前已出版十二本。
1、毛泽东:雄关漫道
[法]阿兰·鲁林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老虎是“山中之王”,拥有绝对的权力,雄武勇猛,力破万难;猴子则灵敏多变,能屈能伸,弄险有方。
在本书中,法国汉学家鲁林教授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认识视角和话语体系,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并以审慎的态度,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
著名汉学家毕仰高曾如此评价这部资料翔实的毛泽东传记:“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2、再思毛泽东
[澳]尼克·奈特
这本书为研究毛泽东——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再思”。这本书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该书还对许多固有的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述提出了挑战。这本著作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3、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美]本杰明·I·史华慈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方面的相关资料,把握与洞悉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4、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美]莫里斯·迈斯纳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
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乌托邦主义”,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5、毛泽东的思想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
施拉姆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
作者依据多年潜心研究的心得,汲取消化新的文献史料和观念,并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作为参照系,着重从思想理论方面对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历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历史离开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毛泽东毕生为之奋斗的理论目标就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毛泽东理论活动的基本轨迹,也是把握其思想的主要线索。
6、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杨炳章
本书以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为中心题材,讨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的相互关系。出版后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公认是研究长征和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权威之作。
作者应用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档案和当事人自述资料,澄清了若干史实疑难问题,同时采取一套新型的理论模式,从“革命理想”到“政治现实”,即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逐步政治化的过程,来解释中共政治策略和权力结构的演变。
这一转变与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同步发生,正是此种转变提供了主观精神的力量,并与外部因素相结合,使共产党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7、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
[美]雷蒙德·F·怀利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8、毛泽东传
[美]罗斯·特里尔
本书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以8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出版。
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9、毛泽东的政治哲学
[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
本书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从政治概念的界定入手,把握和分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从另一种角度考察毛泽东政治理论的可能性。
例如,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放在政治学框架下进行分析,将其看作一个“启动——效果——反馈”的政治过程,就体现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该书使用西方政治理论框架分析毛泽东政治理论的方法,在西方学者中也受到了批评,但它对于中国学者开拓知识视野,建构问题意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0、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
[日]竹内实
本书是日本战后著名中国学家竹内实研究毛泽东的主要成果。
竹内实的《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一书是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唯一系统论著,其结合历史实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与阐释别开生面。
竹内实写有多种毛泽东传记,本书所选《毛泽东》一文简洁明快、雅俗共赏。本书选译竹内实研究毛泽东著作与思想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正面论述和评价,也有对毛泽东错误的质疑与批评。历史证明作者的见解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11、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
作为一部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史前史,这本书通过考察毛泽东著作的实践基础及其政治背景,在活的有机体中解读他早期的政治思想,认为以有效的革命行动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毛泽东自身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该书还把作者与毛泽东研究相关的两篇重要论文也作为附录收录进来,从而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思路和学术脉络。
12、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美]魏斐德
本书为美国著名学者魏斐德教授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影响范围甚广的著作。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滋养。 魏斐德教授驰骋于康德与王阳明之间,在中西文化广阔的思想史海洋中,分析毛泽东的“知识环境”,架设起透视毛泽东的思想的哲学桥梁。他认为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全部哲学,就是其处理客观历史与主观意志矛盾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