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通过这个方式将电影当作一个科目来学习,可行吗?对于本身就已经具备一定艺术感知能力的观众来说,是梳理和补充知识的绝佳途径。
作为一个谦卑的撰稿者,秉持着万分负责的态度,我不曾做出信口雌黄的事儿,并且不齿于用臆想去对某一个与电影有关的特定主题长篇大论。但凡下笔,在此之前总要读许多书籍、期刊和文章,来确保思路与资料的正确性。
不止是“迷影”风潮席卷的这几年,在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艺术类书籍长期有之。只不过因为购买力和市场的扩大,更多的人也开始着眼于:如何用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与电影相关的知识?那么,研究电影的相关出版物,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远的不说,2001年的时候,在北京学电影的大学生想要在书店里买到几本专业书籍,几乎比登天还难,但近几年,一大批从国外翻译过来的电影类作品风暴般面试,艺术院校学生前所未有地兴奋,还有很多非专业读者购买,毕竟:电影实在是太迷人了。
没书的时候痛苦,但一下子出来那么多书,也痛苦……怎么挑选最棒的作品呢?毕竟还是有很多浑水摸鱼坑读者的啊。
身在北京,最常用的购书方式,除了苦等库布里克日常上新,也只有在淘宝上货比三家……这里并不是比较价格,更关键是害怕买到盗版书!当然如果本地出版社能有效地推出选题有趣、实用的图书,也是多多益善了。
△库布里克书店
以下是个人向的书单选择,仅供参考,拒绝ky精和杠精。如果你自认为有更好的推荐,欢迎留言。
前面部分是:想买却难买到的;后面部分是为大家精选肯定能买到的。
这些书想买却很难买
《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视觉政治,1910-1945》
周慧玲 著
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这本书最先吸引眼球的,可能是它的封面,一位“新女性”正在涂抹脂粉。周慧玲的这本《表演中国》,正是聚焦中国早期电影的女明星表演文化。从自我了结生命的艾霞和阮玲玉,到左翼阵营重要分子陈波儿,此书探讨了中国女演员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如何透过表演与现代文化协同、共处。
《贝托路齐如是说》
Donald Ranvaud, Znzo Ungari 著;顾明修 译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贝托路齐”,其实就是台译的“贝托鲁奇”。想了解这位刚刚在北影节与中国观众做过远程连线的意大利名导,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这本书是很好的参照物。就连当年方才拍罢《天地英雄》的姜文,都曾在新浪娱乐的采访中,自行cue本书:
“其实,我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像鲁迅说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贝托鲁奇如是说》里也讲,拍什么东西是为了忘记它。”
《第三世界电影与西方》
Roy Armes 著;廖金凤、陈儒修 译
国家电影资料馆,1997
第三世界电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隽永课题,指的是所谓“第三世界”制作的民族电影,同时包含商业电影。尤其对于那些曾遭受殖民的国家或地区,如何发展出有别于西方电影的形态,并在电影史中重新定位自己,是一个痛并有意思的话题。
而Roy Armes这个名字,对与阿拉伯文化或中东地区有关的电影略有涉猎的人,应该有所耳闻。
《影印本》
迈克 著
城市制作公司,1993
若你熟悉香港城中爱写专栏散文者,大概无法忽略这三位名人:董桥、陶杰,还有这里提到的迈克。
印象中的迈克,很毒舌,但也十分博识。他早年间的散文集都是走独立发行的路子,包含这本名叫《影印本》的影评集,不仅装帧十分别出心裁,还不爱弄目录,故作神秘。而且最令人绝望的是,在香港坊间都难寻其踪影,有市无价。
真的买不到,我都买不到!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
让·雷诺阿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让·雷诺阿出版的唯一一本自传,弥足珍贵,而且据闻书中有大量平实近人的醒世恒言,比如什么“低下的情趣往往是最伟大的艺术家的灵感之源。”然而奈何中译本自1986年以来,一直没有再版。
推荐一些你能买到的.......
《雷·哈里豪森的电影奇想剪贴簿:
六十五年影艺生涯中模型、绘画作品与回忆》
雷·哈里豪森、托尼·道尔顿 著;徐辰 译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创造出无数经典如《辛巴达七航妖岛》、《最先登上月球的人》、《诸神之战》的雷·哈利豪森,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的崇拜对象。
哈利豪森不是定格动画的创始人,但确实是名气最响亮的一位。他被尊称为“科幻电影鼻祖”,是第一位利用定格动画技术拍摄电影的制片人,可见其对现代电影动画技术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本名字神长的书,对哈里豪森曾参与的电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梳理和补全,展示幕后创作的许多珍贵历史资料,是了解整个行业运作的良好切入点。况且,还很养眼!
《电影是什么?》
安德烈·巴赞 著;崔君衍 译
商务印书馆,2017
但凡学习电影的人,怎么着都会与巴赞的理论在某个层面上产生(过)联系。
作为大名鼎鼎的《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在1940年代,巴赞写出了一系列高质影评,后来集结成册,就是《电影是什么?》在这里,他不再封闭地谈论“什么是电影”,而是抛出开放性设问——电影是什么?
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啊,完全看不懂巴赞到底在说什么”,可是有一种电影书籍,你必须啃下它,然后回头去看电影本身,会自然产生新的视角。即便这套书被部分后辈diss过时,但却是滋养电影观的一个基础原点。
《诗人导演费穆》
黄爱玲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费穆导演,说他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之一,并不为过。这与其身上深烙的诗性气质毫不相左,反而相得益彰——“诗人导演”,是人们给他的美誉。
年初离世的黄爱玲小姐,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则为了纪念费穆之女费明仪。这么一来,可见此中渊源之深。《诗人导演费穆》最早出版于1998年,通过大量评论、回忆录、表格等元素,对费穆作品做了一次全面的鉴赏与研究。
如果你对早期电影有兴趣,更不能错过书中费明仪、黎莉莉、李天济等人对费穆的忆述,非常珍贵。
《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西方电影史概论》算不上什么“电影史”,但不失为一本比较浅显易懂的入门级读物。
作者邵牧君自1950年代开始从事编译外国电影资讯的工作,就用出版于1950、1960年代的多本译著,以及这本书,让许多人拿到了解西方电影理论的敲门砖。
邵先生于2015年仙逝之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左衡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自学电影史最苦恼之际,受益于这本小书,从最地道的中文阐述里,摸清最基本明了的西方电影学轮廓。相信同样会对许多初学者有所帮助。
《三十年细说从头》
李翰祥 著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说到1960、1970年代港台影坛的风云人物,必须有李翰祥的一席。他拍摄的类型片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开启了港台合作制片的先河,成为首位获批在故宫实地取景的导演,最重要的是,他热衷于在影片中呈现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肉眼可见相当厚重的《三十年细说从头》,收集了李翰祥在1970年代于《东方日报》连载三年的同名专栏。从影心得、影坛掌故、片场秘闻……没错,我们的李大导演就是这么胆大心细,又不乏八卦精神。
讲真,这本书对于很多影迷来说,普及率已相当高。但仍忍不住再高亮一遍,希望更多人不要错过它。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
张真 著;沙丹、赵晓兰、高丹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对于在海外学习中国电影史的学生来说,很难不接触张真教授的著作。比如这本《银幕艳史》的原版,可以算得上是颇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书名很妙,来自于一部仅存部分残片的同名影片——它叙述了在1930年代的上海,流莺成为电影女明星之后的经历。作者就从这个角度切入,重新导读众多早期影片,如《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夜半歌声》等,还大力延伸有关白话现代主义及都市文化的议题。
笔者曾实实在在地被老师要求,必须重点研读其中某几篇章节。这么做的关键,不在于你能否完全理解他的本意,而是拓展思考早期电影文本的思维。
《我身在历史何处》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著;苑桂冠 译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库斯图里卡本身,就是个极其有意思的人。他来自一个不复存在的国度,南斯拉夫;功成名就之后,他回到巴尔干半岛,开始建立自己的城镇,企图溯洄文化根源。
库斯图里卡在《我身在历史何处》,从儿时记忆开始叙述,写到他如何考上布拉格电影学院、看着《阿玛柯德》睡翻过去,又是如何拍出那些屡获国际声誉的电影,再到探讨故土、纽约、法国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除了能让外界一窥这位传奇导演的个人世界,感知家国变迁对他创作施予过何种影响,也可以了解巴尔干半岛一言难尽的历史另一面。
《当代欧美名片评析》
胡克、李迅、李一鸣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要给这本书来个“一句话推荐”的话,可能就是——国内考研必备范文参考书。
三位作者都是值得被借鉴、学习的专业导师,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学术需求,可以从此书中找到比较有效力的方法论。即便是一般观众,也能由此感受一下规范的影片评析行文是怎么样的。
毕竟市面上乱写一气,还言之凿凿的“SNS影评作者”太多了。
《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编著;周健蔚、徐鸢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对于韩国电影,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影迷的情感是复杂的,总是介于“不在意/在意”、“不了解/略知一二”的尴尬境地里。
那么,这本由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主持编撰的《韩国电影史》,大刀阔斧地介绍韩国电影在1897年至2006年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填补了权威史料的空白。而且在韩国商业类型片被大肆表扬的今天,作为邻邦观众的我们,对其电影业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的确亟需一个通透的梳理。
怎么说呢,看完这本书,或许下次聊韩国电影时,你会让在场的人小小闭嘴惊艳一把。
《新浪潮》
米歇尔·玛丽 著;王梅 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128影视手册丛书是法国Armand Colin在21世纪初推出的一套实用性手册,每一册都有一个侧重的主题,内容是教科书级别的简明扼要、重点清晰,但却相当好读。
中译本里,最受好评的就是这本《新浪潮》。它非常直截了当地关注法国新浪潮的发展历史,而不去具体分析影片,能够更好地书写这场划时代运动的细枝末节,从导演、编剧、制片人,到技术人员、演员等等。
可能读者唯一会抱怨的是,篇幅是否有点太短了?但这本书值得一再被翻阅,反复咀嚼,不是读完就拿去垫桌脚的一次性读物。
如果找到这些书籍对你来讲,还是非常困难,那……那只能,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