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本经典好书推荐及理由,每本都值得细细品读!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各位书友们是不是准备好了在这个春夏之交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呢?分享20本挚爱读物,对学习英语也有好处哦!赶紧Mark起来~
1、《恋爱中的骗子》
(美)理查德·耶茨
Liars in Love
by
Richard Yates
Then in a long-familiar pattern, he began to worry about himself: maybe he was incapable of finding light and space in the world; maybe his nature would always seek darkness and confinement and decay.
按照久已熟悉的模式,他开始担心起自己来:也许他无法在世界上找到光线和空间;也许他的本性总是去寻找黑暗、幽禁和衰败。
《恋爱中的骗子》是理查德·耶茨继《十一种孤独》后推出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由七个短篇组成。每一个短篇的主人公都怀抱着平凡人的梦想,经历了工作或感情上的重要转机,但却无一例外地走向幻灭。破灭的理想、徒劳的尝试、无望的归宿——小说如剪切画一般将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琐碎的失落拼凑起来,会轻易戳中每一个为生活挣扎过的人的痛点。耶茨为失败者的人生代言,他用敏锐的观察力为现实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弱点做了注脚。
2、《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美)玛雅·安吉罗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by
Maya Angelou
Words mean more than what is set down on paper. It takes the human voice to infuse them with shades of deeper meaning.
文字不仅仅是纸上记录下的符号。人类的声音会赋予文字更深层次的意义。
玛雅·安吉罗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也是舞蹈家、教授、导演,更是一名女性人权斗士。《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她的六部自传作品之一,也是她的心灵成长史。小说讲述了她在童年坎坷和阴影中成长、在黑与白的肤色斗争中磨练出自尊和不屈的意志的故事,“笼中鸟”象征了她在社会体制的禁锢中对自由的渴望。玛雅诗意而有趣的语言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她自身所言,这本书是献给“所有长着黑色羽毛的鸟”,因为“他们坚强,他们心怀希望,他们不畏艰难,也不畏神明,唱出自己的歌。”
3、《南京安魂曲》
(美)哈金
Nanjing Requiem
by
Ha Jin
Most people are good at forgetting. That's a way of survival.
人们通常都是很健忘的。我想那是生存下去的办法吧。
《南京安魂曲》是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哈金的代表作。本书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明妮·魏特琳的助手高安玲的视角叙述了围绕金陵女子学院难民营的一群普通人的命运浮沉。小说中大量情节都取自真实史料,为西方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提供了一扇窗口。小说既有对这段悲痛历史的缅怀,也有对战争中的人性一针见血的揭露。余华在本书序言中曾评价道:“在巨大的悲剧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都在不断放大,有时候会在同一个人身上放大”。哈金用细腻沉着的笔触为这段不该沉寂的历史和历史中无助的个体奏出了一曲挽歌。
4、《玛格丽特小镇》
(美) 加·泽文
Margarettown
by
Gabrielle Zevin
In a way, whoever you know in a certain place defines that place for you.
某种程度上,你在一个地方认识的人,定义了那个地方对于你的意义。
《玛格丽特小镇》是《岛上书店》的作者、畅销书作家加·泽文于2016年出版的最新作品。作者巧妙构思了一个关于爱的奇幻故事——一个男人来到一座叫玛格丽特的小镇,在有一间叫玛格丽特的房子里遇到了五个不同年龄和性格的玛格丽特,她们是同一个人又不是同一个人。他在这里迷失,并花了一生去读懂玛格丽特的心。小说用魔术般引人入胜的语言和布局道出了生命和爱情的真谛——“爱一个女人一生,意味着你要去爱一个少女、一个少妇、一个忙忙碌碌的中年妇女,以及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太。”
5、《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美) 尤金·奥尼尔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by
Eugene O'Neill
None of us can help the things life has done to us. They're done before you realize it, and once they're done they make you do other things until at last everything comes between you and what you'd like to be, and you've lost your true self forever.
往事无从改变。在你思虑未及之前,它们即已成型;且一旦如此,你就得另寻他路。最终,一切都自有结果,却莫能遂人愿。而你,也永远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美国戏剧文学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戏剧作品。本书讲述了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一天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对话和回忆娓娓道出了家庭成员之间难以弥合的隔阂和矛盾,以及每个人的悲剧人生,这种悲剧性在书中的失心疯母亲穿着年轻时的婚纱兴奋地走下楼梯时达到了高潮,这也成为了戏剧文学史上最令人心碎的一幕之一。本书影射了奥尼尔个人的成长经历,揭示了重压下个人性格的扭曲甚至分裂,以及人深层次的无根性,浸染着作者的古希腊悲剧意识。
6、《夜色温柔》
(美)F·S·菲茨杰拉德
Tender Is the Night
by
F. Scott Fitzgerald
I don't ask you to love me always like this, but I ask you to remember. Somewhere inside me there'll always be the person I am tonight.
我不要求你永远这样爱我,可请千万记得,在我的身体里,永远有一个今夜的我。
《夜色温柔》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标题取自济慈的《夜莺颂》——Tender is the l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there is no light。小说讲述了年轻有为的心理医生迪克与上流社会的妻子相遇相恋的经历,以及与电影女演员露丝·玛丽的感情纠葛。他不断追求爱情和生活中的梦幻理想,却一次次经历幻灭。故事虽然以欧洲为背景,实则映射了美国“爵士时代”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和狂欢掩饰下个人的无助和迷茫。
7、《长日留痕》
(英)石黑一雄
The Remains of the Day
by
Kazuo Ishiguro
After all, what can we ever gain in forever looking back and blaming ourselves if our lives have not turned out quite as we might have wished?
追根究底,如果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们一直回首过去、责怪自我能让我们得到什么呢?
《长日留痕》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小说以服侍了英国达林顿勋爵三十余年的男管家史蒂文斯为视角,讲述了他个人的命运变化和二战后大英帝国的没落时刻。作为克制内敛的英国传统绅士代表,他不仅沉浸在对帝国往昔辉煌的怀旧情绪中,也对英国的社会体制,以及个人的文化社会身份进行了思考。个人和历史的命运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里交融,《长日留痕》以回忆与创伤为主题,着重刻画了重大历史变革中个体的内心感受。
8、《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奥)斯蒂芬・茨威格
Die Welt Von Gestern
by
Stefan Zweig
Formerly man had only a body and a soul. Now he needs a passport as well for without it he will not be treated like a human being.
早先,人只要有一个躯体和一个灵魂,今天还得外加一个护照,不然,他就不能像人一样被对待。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他以第一人称口吻回忆了他成长和求学时期的峥嵘岁月,尤其是与各界社会名流交往的韵事,同时也以伤感的笔触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让他失去家国流离失所的经历,表达了战争对他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巨大冲击。这本回忆录是茨威格对欧洲两次战争和个人一生的回望,欧洲文学艺术的瑰丽和战争造成的残骸形成冲击性的反差,浸染着作者对昨日欧洲辉煌的留恋、以及对欧洲共同价值与团结分崩离析的痛惜。
9、《黑暗的心》
(英)约瑟夫·康拉德
Heart of Darkness
by
Joseph Conrad
The belief in a supernatural source of evil is not necessary. Men alone are quite capable of every wickedness.
没有必要将邪恶归结于超自然因素,人类自身就足以犯下每一种恶行。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学代表作,讲述了英国在非洲进行象牙贸易的总代理库尔茨在享受权力与金钱的同时经历巨大痛苦最后死去的故事。库尔茨是整个欧洲欲望与野心的象征,可是他却在惊恐中叫着“太可怕了”死去,这对欧洲的殖民神话不得不说是一种寓言式的颠覆。利欲熏心的外来移民以“肃清野蛮习俗”的名义破坏着非洲土著居民的原始生态和习俗,把“野蛮”却富饶的非洲腹地变成了幽暗的地狱。所有恐怖的源头,是黑暗的人心。
10、《半生》
(英)V. S. 奈保尔
Half a life
by
V. S. Naipaul
His ignorance seemed to widen with everything he read.
似乎他读的书越多,就越感到无知。
《半生》是奈保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婆罗门与贱民之子”威利半生的追寻与逃离经历。他从英属殖民地故乡印度逃离到宗主国英国,再从英国逃离到非洲,却始终被种族和身份问题羁绊,如同浮萍一般找不到自己的根。《半生》展现了奈保尔对故乡印度宗教文化尤其是种姓制度的探索和批判,以及对后殖民主义时代个人身份认同感缺失的思考。
11、《紫颜色》
(美)艾丽斯·沃克
The Color Purple
by
Alice Walker
Everything wants to be loved. We sing and dance and holler, just trying to be loved.
所有事物都想要被爱。我们歌唱、跳舞、大喊,都只是因为想要被爱。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以Celie和Nattie两姐妹的书信往来揭开了她们在白人至上和男权至上的社会中成长的面纱。书中刻画了黑人女性群像,她们身份性格各不相同,却有着同样被压迫的命运,也同样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小说者用象征尊严和高贵的紫色为标题,表现了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的热爱,描绘了女性实现独立的愿景,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1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If you tell the truth you do not need a good memory!
如果你说真话,你就不需要好记性!
马克·吐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小说讲述了机智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自由离家出走流浪到密西西比河上,后来遇到热情善良的黑奴吉姆并和他一起历险的故事。小说借孩子的视角对美国式的自由精神进行了诠释,也对美国虚伪的教会、蓄奴制度和其他各种腐败问题进行了抨击,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13、《太阳照常升起》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The Sun Also Rises
by
Ernest Hemingway
I can't stand it to think my life is going so fast and I'm not really living it.
一想到生命如此匆匆逝去、而我并没有真正活在其中,我就无法忍受。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群年轻人在巴黎和西班牙旅游观看斗牛比赛的故事。小说平淡直白的叙事下暗涌着这群人强烈的情感——对战争的伤痛记忆,感情生活的失败和内心的虚无迷茫等等,既展示了战后“爵士时代”生活的纸醉金迷,也揭示了这种享乐主义生活背后“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状态。技巧上,小说初步奠定了海明威式的文风——在这种叙事风格中,文本只展现冰山浮于海面的八分之一,而潜藏于海底的八分之七的情感思想则留给读者想象补充。
14、《第22条军规》
(美)约瑟夫·海勒
Catch-22
by
Joseph Heller
It was almost no trick at all, he saw, to turn vice into virtue and slander into truth, impotence into abstinence, arrogance into humility, plunder into philanthropy, thievery into honor, blasphemy into wisdom, brutality into patriotism, and sadism into justice.
他看见,邪恶变成了美德,欺诈变成了真相,虚弱变成了节制,傲慢变成了谦虚,抢劫变成了慈善,偷窃变成了荣誉,亵渎变成了智慧,野蛮变成了爱国,虐待变成了正义,而这一切几乎全不是戏法。
《第22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反战小说,讲述了二战中美国一个空军基地的轰炸手突破重重阻扰来逃避飞行任务的故事。小说以美国空军部队中一个荒谬的军规命名——这条军规规定只有发疯并且亲自提出申请的人可以停飞;同时又说,能出于自身安危考虑而提出停飞申请的是正常人而不是疯子,因此就不能停飞。这条自相矛盾的军规奠定了整部小说的荒诞基调。小说揭示了战争中黑白颠倒的世界,以及这种无理性和反常性对士兵的压迫。“22条军规”逐渐成为悖论的代名词。
15、《达洛维夫人》
(英)弗吉利亚·伍尔芙
Mrs. Dalloway
by
Virginia Woolf
She had the perpetual sense, as she watched the taxi cabs, of being out, out, far out to sea and alone; she always had the feeling that it was very, very, dangerous to live even one day.
看着来往的出租车,她笼罩在一种永恒的意识中——离开、离开、远远离开到海边、孤身一人;她总是感觉到即使活着一天都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芙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个英国主妇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她走上街去商店买花,沿途看到的都是战后内心满目疮痍的人们;她只能在聚会的觥筹交错中掩饰内心的空虚,但却在聚会上听到老兵自杀的消息而感到这种掩饰的徒劳。小说以大量意识流手法展现她内心的矛盾和病态以及对战前美好生活和少女时代的留恋,表现了战后个人精神的幻灭和创伤的难以愈合。
16、《皮格马利翁》(《卖花女》)
(爱尔兰)萧伯纳
Pygmalion
by
George Bernard Shaw
Happy is the man who can make a living by his hobby.
用爱好谋生的人是幸福的。
《皮格马利翁》是萧伯纳的代表戏剧作品,讲述了一个英国学者希金斯进行社会实验,把一个下层阶级的卖花女伊莉莎改造成社会名流的故事。正如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在雕刻了少女像之后并让其复活,希金斯也将伊莉莎塑造成了他理想中的样子。然而,他在成功让上层阶级认可伊莉莎后,自己却开始以“造物者”的身份粗暴独裁地对待她,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伊莉莎决定离开希金斯,寻找自己的生活。小说揭示了萧伯纳时代英国社会保守的阶级意识和性别不平等问题。
17、《都柏林人》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Dubliners
by
James Joyce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她的名字却像一声呼唤,会调动我全身血液喷发愚蠢的激情。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大文豪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十五个短篇故事都以都柏林为背景,描述了十五个中下层平民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片段,展示了二十世纪爱尔兰生活灰暗、“瘫痪”的一面。故事的主人公都在空虚的大城市中受挫、感受着自我的苍白与渺小;另外,他们也经常如同受到“神启”一般对人生和自我产生顿悟(epiphany)的理解,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18、《逃离》
(加)艾丽斯·门罗
Runaway
by
Alice Munro
The thing about life, Harry had told Lauren, was to live in the world with interest. To keep your eyes open and see the possibilities — see the humanity — in everybody you met. To be aware. If he had anything at all to teach her it was that to be aware.
哈里告诉劳伦,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如果他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女儿的话,那就是这句话了:要时刻注意。
《逃离》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斯·门罗的代表短篇小说集,2009年获布克国际奖。本书由八篇短篇小说组成,刻画了一群年纪和身份各不相同、却同样面临焦虑的女性。她们面对婚姻中,与父母关系中和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暴力、背叛和问题,都拥有逃离的渴望,却最终都选择了回归或者困囿于现实生活中。门罗用无限接近现实的创作风格对女性心理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刻画,探讨了父权压迫、女性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等问题。
19、《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by
John Maxwell Coetzee
He thought of himself not as something heavy that left tracks behind it, but if anything, as a speck upon the surface of an earth too deeply asleep to notice, the scratch of ant feet, the rasp of butterfly teeth, the tumbling of dust.
他认为自己不是能在身后留下印记的有重量的人物,而是像地面上一颗沉睡太深让人察觉不到的污点,像脚上的抓痕、蝴蝶牙齿的磋磨声、尘土的翻滚。
《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是库切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南非首都开普敦为背景。在深陷内战、种族形势严峻的南非,一个长相怪异的边缘人迈克尔·K不断被社会驱逐以及选择自我流放,在营地与营地之间辗转。他宁可回归自然中艰苦的生活,也不肯靠近体制回到营地,甚至想在荒野中播种象征生命的南瓜种子。库切通过塑造一个“离经叛道”、不肯屈服的小人物,表现了他对后殖民时代体制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诠释。
20、《苏菲的世界》
(挪威)乔斯坦·贾德
Sophies World
by
Jostein Gaarder
Life is both sad and solemn. We are led into a wonderful world, we meet one another here, greet each other — and wander together for a brief moment. Then we lose each other and disappear as suddenly and unreasonably as we arrived.
生命既悲哀又严肃。我们被领入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在这里遇到彼此和问候彼此,共同走过短暂的时光。然后我们失去彼此,消失不见,正如我们到来时一样突然而没有缘由。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苏菲在一位神秘的哲学导师的指引下学习哲学的故事,是一本小说形式的哲学科普书。不同于单纯的哲学书,这本书增加了小说特有的情节和悬念设置特点,以简洁、轻松的文风讲述了苏菲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和对哲学知识的启蒙,不仅对初学者认识哲学会大有裨益,而且能启发读者在和苏菲一起一次次破解哲学谜题中思考历史、宇宙与自我,收获无数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