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这个周末,小编推几本奇怪的书~
1、《万寿寺》
《万寿寺》是我看的第一部王小波的长篇作品,听说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初读时,小说给人的感觉很怪。
因为不仅作品有两条故事线,作者也是常用假定性故事叙述手法,让人感觉故事很拖拉。
但越往后看,就越会发现,这些手法以及叙述角度的不断转换,才是本书的特色。书里有不少的反讽桥段,加上妙趣横生的描述,虽然故事很怪,但还是能让读者觉得趣味十足。
故事整体也有很深刻的含义,诸多解读都是人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但是仁者见山乐者见水,千山万水,还请各位自行体会。
2、《叫魂》
与其说这本书奇怪不如说诡谲,是一种初识的猎奇、渐入的震诧、深入的惊颤和最后的毛骨悚然。
作者孔飞力似乎在努力的将我们带回到那个人心惶惶的十八世纪中叶,让我们随着1~8章叫魂案件的展开去一点一点剥开这个时代下皇帝、官僚、民众之间那些诡谲残酷的谜团,而又在最后两章笔锋突转地给出你毛骨悚然的叫魂的真相。
而对待这本书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带着猎奇的心理打开,然后拿出最大的耐心面对那些铺冗的叙述与引用。然后你就可以得到足够多的回报,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你看完这本书会遇到代译后记里面的那个问题:
“写今天的中国,中国人看懂了吗?”
3、《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是初次接触卡佛,那么读后感很简单——说啥呢这是?这就完了啊,咋整不明白呢?这篇说的啥?那篇又说的啥?
这感觉就对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是这样,看了两篇,绕着楼房走一边想怎么回事,绕着绕着,一抬头,星星出来了。
最后,想来想去算是想明白了,其实看不懂的原因很简单,就像一幅画,卡佛把大部分都去了,只留下几块关键的,但是从留下的几块里,还是能看出原画的样子。只是需要自己脑补出来。
由于各人与各人的想象不同,余下的部分就成了维纳斯的断臂,这也正是卡佛的小说魅力所在。
实话实说,书很难懂,但是还是建议看看,读懂之后,便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4、《不正常人类症候群》
就像程姬在本书序言里说到的那样:张寒寺的故事常常从现实语境出发,又在两个不同时空(介质)的人之间建立一种感情关系,喜剧感和荒诞感便由此而来。
无论是拥有预知能力却无力改变未来的孩子,失去老伴儿后学讲猫语的奶奶,世界毁灭后陷入休眠的收信人或者想成为食材的地球人,他们的离奇故事里都被注入了现实深刻的孤独感。
那些出乎意料的脑洞有着口香糖一般的粘性,适合反复咀嚼。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莱特昂•布兰朵。他是作者张寒寺杜撰出来的一位盲眼诗人。来自法国,19岁即英年早逝,代表作是《来自波西米亚》。
作者曾在文中几度“引用”该诗人的诗句。本书番外,作者还特地为莱特昂•布兰朵撰写了一篇悲伤的爱情故事,想来亦是新意十足。
5、《设计诗》
一开始看到它的时候觉得书名很奇怪。顾名思义了一下仍然觉得很奇怪,我在想诗应该怎么设计啊,是设计修辞韵脚吗。
后来有天打开了,觉得这可真是一本可爱的书。它设计的不止是诗,它设计的是汉字,书写中包罗了万象。是社会,是世界,是整个宇宙和自然。
顺着查了下作者的其他书,这可真是一个奇怪的作者,他来自大自然,他有湖水的眼睛,看见日升日落,船行船泊,会和虫子说话,听见蜗牛的优雅,蚂蚁的呓语。
他的书不是用来看懂,是用来启发。告诉你还有这样的诗歌,这样的自然,这样的世界。
6、《亚特兰蒂斯之心》
年少时以为自己生活在梦幻仙境,如同那消失的亚特兰蒂斯,长大后才发现,我们心破碎成两半。用这句话来形容史蒂芬•金的《亚特兰蒂斯之心》实不为过。
对于纷乱年代的民众而言,被破坏的不仅是所谓的安宁,而是将本被生活所克制的自我屈与束缚;生存是最基本最崇高的权利,却在混乱中不得不被默然践踏,正是这样的局面引发了一代人的坠落。所有的大事件需要时间来分解。
我们或许一直在问自己,而这永远得不到答案的困境,甚至与利益无关,只是时代的遭遇,而我们尽可能地相互扶助,呼吸一些眼光里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