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阅读开启快餐时代。以前我们通常认为写作是少部分人的事,一定要有天赋、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方可为。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写作变得不再遥远,多了解大师们的写作技巧,也能让自己的哪怕是140字的微博充满光彩和点击率!读书和写作,本来就是同一体系下的不同环节,相连,相扣,相互制约。言他最终也是言己。写别人也是认识自己的必然途径......
1、《文章读本》
集魔性与神性于一身的三岛由纪夫,在本书中还原成了一个普通人、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告诉读者各种体裁下的好文体;同时又是一个率性的读者,乐此不疲地例举自己的偏爱。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期望能引导普通读者,进一步成为精读读者。请容我区区一介小说家讲句僭妄的话,我认为,作家首先必须也是一个精读读者……
本书并没有特定局限在介绍某几种文类,或排出文类的优劣阶级,三岛只是希望能以客观的立场,介绍每类文章的趣味,告诉读者如何领略每种类型的文章之美。将日本文学的特质及其形成原因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继而例举经典、分类点评,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趣味、甚至三岛由纪夫的个人趣味都在此融为一炉:小说、戏剧、翻译、评论,各种文类一一道来;川端康成的妙处,芥川龙之介的独到,东西名家逐个谈去。大文豪深入浅出,轻轻点破读者迷思,是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人年纪越大就越失去天真的魅力。尽管如此,在受到成人常识干扰的同时,又能显现孩童般纯真灵动的文章就有相当的趣味。在我看来,珍贵的不是孩子写的文章,而是成人灵魂所描写的儿童世界。
2、《窗》
50位作家,50幅窗景,50种视野,每位作家的窗景映照着一座城市,打开任何一扇,开启的是不一样的风景与故事。
编者马帝欧·佩里柯利于2004年至2008年,先后邀请世界各地包括奥尔罕·帕慕克、西川、村上龙、纳丁·戈迪默等在内的50位作家用文字描述他们写作的窗景,然后据此创作50幅精美窗景素描,自2010年起先后在《纽约时报》《巴黎每日评论》刊载,反响热烈。本书即是这一系列“世界窗景”的合辑。50幅窗景就像散布于世界各地的50座观景台,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展现出文学大家的日常写作场景、全球不同地域的生活状态,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十年前的一天,我在纽约上西区公寓的窗前驻足,心有所感。当时妻子和我正要搬出那一房一厅的公寓,我心头涌上一股渴望,想把那幅窗景卷起来一并带走。那景致我观看了七年,日复一日,窗外那些楼宇错落排列,深印我脑海。不知不觉中,那幅窗景成了我对纽约最熟悉的印象。它成了我的一部分,可是我将从此与它挥别。
3、《写作这回事》
一半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之王的人生回忆录,一半是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谈兼写作大师班。
“Long live the King!”(一语双关,既是“国王万岁!”,又是“ 斯蒂芬·金万岁!”)美国《娱乐周刊》在《写作这回事》出版之际大声欢呼。
斯蒂芬·金手把手教有志于写作的文学青年要备好哪些必要的装备,如何像发掘一架恐龙化石一般将一个好故事发展成型,如何“关门写作,开门改稿”,甚而至于少用被动语态、“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等等谆谆教导。一切有关文学与写作的高头讲章均化作“卑之无甚高论”的如话家常,而且全部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将众多金氏名著的创作过程公之于众,坦陈自己的私心好恶。
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此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中写成的。正如我们小时候常说的那样,是我拼着老命写出来的。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4、《读书人》
大江健三郎读书、写作一辈子的个中滋味,尽在这本──读书讲义。
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有着全部爱书人共同的「瘾头」。好奇图书馆另一头的那个人正在读哪本书,趁隙跑去记下打开来页面上的那句诗;害怕忘记今天读了什么,笔记一本写完一本,至今仍不间断;他读过的书,红笔蓝笔、纸页上画满重点,读起字典更不输看小说的疯迷;背诵所有喜欢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欢上的书的作者成为朋友。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相遇,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大江健三郎
就这样,只要发现自己的第一本书,你便可以由此延续下去,从而创建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拥有这些书召唤而来的其他书籍就更好了,你甚至可以因此而等候着那些书为你召唤而来的相关人士。某时,那些人便真的会作为师长,作为朋友出现在你的面前。有了这种感悟方式,有了这种好的想法,在这过程中,借助那些好书,你所想象的那个不可思议的人物就会现身而出。
5、《巴黎评论》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而写作的。我认为,写作是一种爱的行为——你写作,是为了付出某些东西给他人,传达某些东西,和别人分享你的感受。作品能够流传多久这个问题,不仅对小说家或诗人,对每个写作者来说,都是至为重要的。事实是,哲学家写书,为了说服许多人相信他的理论,希望在将来三千年后,人们仍会读他写的那本书。这好比你希望你的孩子继承你的血脉,如果你有孙儿,他就延续你孩子的血脉。人们追求一种连续性。一个作家说,我对自己作品的命运不感兴趣,那他根本是在撒谎。他这样说,是为了取悦采访的人。——翁贝托·埃科
6、《卜洛克的小说学堂》
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么读、这么写!
角色开不了口?情节步履沉重?好点子到底打哪儿来?小说家劳伦斯‧卜洛克在《作者文摘》最叫座的专栏,集结成为这本非看不可的作品,深入观察创作脉络,告诉你小说如何是一门专业,如何发挥书写技艺。他的建议,都是身经百战的经验之谈,让写作者可以在创作游戏中,避开陷阱,悠游自在。从分析市场开始,到如何自我要求、“创意拖延”,再到处理退稿的失望落寞,《卜洛克的小说学堂》是一本无价的实战宝典,提供扎实可行的写作守则,让读者与作家都能掌握小说写作的关键所在。
维吉尼亚·伍尔夫说过这么三句话:“一旦你被爱情抓住。不必经过训练,你就是一个诗人了。”我们借助这句话来回应前述书写者的异想天开和疯狂——就算你被爱情抓住了,你也不会不经训练、不经长年累月的学习捶打就成为一个好木匠好厨子。然而另外一面是,爱情不会永远抓住你,爱情的神奇魔魅力量仍是如闪电如春花如朝露的珍罕即逝东西,它会离去,即便状似不离去也会钝化如梅特林克的幸福青鸟化为平凡的黑鸟,更多时候还是死去的黑鸟尸体。
7、《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
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假如你立志写小说,就请细心环顾四周——这就是我这篇闲话的结论。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所谓小说家就是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这些原石的人。而且还有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这些原石基本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拥有一双慧眼,就可以随意挑选、随意挖掘这些宝贵的原石。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挂帅的时代,食物是否赏心悦目已经不再重要,但平心而论,最上等的文章应该要嚼之有味,而后富于营养,不是吗?只是文章的滋味有的清楚明了,有些则需要有充分锻炼过的味觉才品尝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