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作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我们每天都在摄入盐分,无论什么菜肴都必须加入盐才有味道,它让我们的美食世界更加多彩。
那么,宝宝添加辅食后,能不能吃盐呢?
不放盐的辅食真心不好吃吗?
多大可以给宝宝加盐?应该加多少?
今天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一岁内宝宝到底能不能吃盐?
首先,明确的告诉大家宝宝一岁内是不需要额外吃盐的。
我们都知道食盐中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离子对于人体的水盐平衡和神经传导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宝宝各年龄段钠适宜摄入量:
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但是,钠离子并不是只有食盐可以提供啊,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钠。
✔对于未添加辅食的 6月龄以下的宝宝:钠需求是完全可以从奶源中得到满足的。
✔而对于6月龄-12月龄的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母乳/配方奶可以补充一部分所需的钠,辅食则可以满足另外一部分所需的钠。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宝妈要反驳 “既然需要从辅食中摄入另外一部分钠,为什么不让加盐?”
那么先看这份常见食物的钠含量表格
要知道,7-12个月的宝宝,钠适宜摄入量是350mg ,辅食的食材中原本就是含钠的,如果您再给宝宝辅食加了盐,而1g盐=400mg钠啊,宝宝辅食中的钠岂不是秒超标!
所以,正常情况下宝宝一岁内并不需要额外添加盐来补充身体需要的钠。
吃盐过早、过量的危害有哪些?
宝宝过于年幼,肾脏发育还不健全,不具备渗透过多盐的能力。
若过早摄入盐且长期食用过量,会加重宝宝肾脏负担,造成肾脏功能混乱,严重可导致肾衰竭;
如果钠摄入量过高,还导致钙流失,影响骨骼发育,可能会影响宝宝身高;
过早吃盐,容易养成重口味、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另外,过早添加食盐等调味品会增加日后高血压风险。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证实,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与食盐的摄入量密切相关。
不加盐的辅食,能好吃吗?
如果宝宝不爱辅食,那可能是:种类不够丰富?或太软太硬?
不要都怪到没盐的头上,宝妈可以要多观察一下是不是辅食的颜色、形状宝宝不喜欢。
如果是这些原因,宝妈可以将食物多做一些花样来调动宝宝胃口。
对于没有吃过调味品的宝宝来说,他们的味觉比我们还要灵敏,自然食材的天然味道也更令他们熟悉。
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要以我们的口味去判定宝宝的喜好,很多时候,我们吃着寡淡的食物,在他们眼中却是珍馐美味。
而过早加盐,一旦重口味的饮食偏好养成,天然食物的味道便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了。
长此以往,宝宝会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不肯吃淡口味的食物。
1岁内不吃盐,那1岁后要怎么吃?
上面介绍了,1~3岁宝宝的钠摄入量为700mg,相当于1.8g盐。
所以,这个阶段,父母最好给宝宝单独制作食物,严格控制用盐量。
从3岁以后起,只要家里饮食口味清淡,就可以正常和爸妈一起吃饭了。
但是具体哪一天开始吃,还是要根据每个宝宝和每个家庭自己的具体情况。如果你的家庭大人菜口味都较重,不建议把你们重口味的食物直接喂给宝宝吃。
加辅食后,家长可以尽量让宝宝与自己的三餐时间同步,逐渐培养同桌同食材的进食习惯。
初期可以在烧菜加调料前把宝宝的那份先预留出来,根据宝宝咀嚼能力用辅食剪刀稍作加工。
之后即使添加同餐进食,也应少盐烹调为主。
酱油、糖等调味品,能给宝宝吃吗?
除了食盐以外,生活中还有一些典型的“隐性盐”,如酱油、酱类(豆瓣酱、黄豆酱等)、鸡精、咸菜、腌制品、面包、饼干等。
有心的妈妈翻看一下儿童酱油的营养标签就会发现,即使标榜儿童两字,钠含量还是非常高的,有些儿童酱油的钠含量甚至和普通酱油一样。
「儿童酱油」本身只是一个概念,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选择:配料干净、特级酱油、钠含量低的酱油。
糖虽然不如食盐那么需要严格控制,但一岁以内的宝宝应尽量不额外添加糖分,从小培养清淡口味。
一岁后的宝宝也应减少糖分用量,过多摄入糖容易引发龋齿,更会导致宝宝口味偏甜,养成不良的饮食偏好。
怎么看营养成分表里的钠
购买商品化包装的婴儿食品,要查看营养标签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妈妈们不仅要知道有营养标签这样一个东西,更要懂得如何去看。
不同的食品上的营养标签里每份的量是不同的,比如有些是标示每100g的食品里含有多少钠,有些则是按每份(如每份15g)食品来标示,需要换算后才能比较钠的含量多少。
另外,可以通过标签中NRV%的数值进行简单判断,如钠的NRV%比较高,尤其是远高于能量NRV%时,说明这种食物钠含量较高,应避免给宝宝选择。
此外,不同的食品进食的量也不同,比如面条一顿可以吃50g,但酸奶溶豆一顿吃个5g就是上限了。
因此摄入了多少钠需要看宝宝吃了多少该种食品,计算后得出。
最后,万事无绝对,不需要吃≠绝对不能吃,宝妈们也勿上纲上线,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宝宝已经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也是可以适当补充盐分来稳定身体机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