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贝网,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

宝贝网→

宝贝网公众号
您的位置:首页 > 早教 > 智力开发 > 诗词大全 > 杜甫冬至古诗带拼音版

杜甫冬至古诗带拼音版

2020-10-31 17:51诗词大全
《冬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

《冬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八句皆对,律对严整,感情深挚,具有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冬至古诗带拼音版

1、杜甫冬至古诗带拼音版

dōng zhì

冬至

táng dài:dù fǔ

唐代:杜甫

nián nián zhì rì cháng wéi kè ,hū hū qióng chóu ní shā rén 。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jiāng shàng xíng róng wú dú lǎo ,tiān biān fēng sú zì xiāng qīn 。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亲。

zhàng lí xuě hòu lín dān hè ,míng yù zhāo lái sàn zǐ chén 。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来散紫宸。

xīn zhé cǐ shí wú yī cùn ,lù mí hé chù jiàn sān qín 。

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杜甫冬至古诗带拼音版

2、杜甫冬至翻译

白话译文

每年冬至节,都一家人,在异乡为客,生活穷困潦倒。

江上风景虽好,唯独自己渐渐老去。时间长了,就连这些异乡的风物,也觉得和家乡的一样。

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后离开皇宫的往事来。

每到此时,心里无限感伤,顿觉前路迷茫,何处才能见到三秦。

词语注释

(1)至日:指冬至、夏至。这里指冬至。   

(2)泥:缠着。

(3)形容:外貌;模样。

(4)风俗:指一地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5)杖藜: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6)丹壑:指峡谷深渊中一汪水池。形容山中胜景。

(7)鸣玉:原指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后常常比喻出仕在朝。

(8)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唐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

(9)心折:心惊,心碎;伤感。形容伤感到极点。

(10)一寸: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故称。

(11)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因称关中为三秦。

杜甫冬至古诗带拼音版

3、杜甫冬至赏析

作品赏析

杜甫这首《冬至》从题材上看属羁旅诗,抒发了对流离异乡与仕途无望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首联,“年年”对“忽忽”,对偶、叠词妙用,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诗人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

依据《诗源辨体》的点评:“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dài]荡,遂入小变(和以前不同)。一般律诗,首联尾联并不要求对偶,可是诗人却有意为之,八句皆对,何故?只因一气呵成,舒畅淋漓,故脱口而出,并无违和感。所谓“情到深处句便工”,读来感同身受。

首句“长为客”三字,可为一诗纲领。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至日”,即冬至。呼应标题“冬至”。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不得不说,全诗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莫过于“泥”。泥,表示沾着、黏着,让人无法摆脱又苦于其中。准确表达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同时,这个“泥”还会让人联想到冬至日的雨雪天,诗人经常行走在真实泥泞的道路上。这个泥,既有本体的表述,又有深层的寓意。所谓一字难改,就是说的杜诗吧。

颔联,“江上”二字,点明写作地点。唐代,已有以“冬至”为节的风俗。这样的节日本应在家,摆上好菜,温壶好酒。可是诗人却做不到,他们一家人正在江上四处漂泊,生活没着没落,归途无期,仕途无望。也许,正是在江上,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节日,才引发了诗人堆积如山的感叹与忧愁。诗人的容颜,早已在漂泊中形容枯槁。为什么用一个“独”呢?真的是只有诗人一个人老去么?当然不是,这一个“独”,是为了与下文天边风物呼应。山河未变,而人先老。“自相亲”三字,也是用得非常老练,呼应首句“长为客”,正因长时间他乡作客,才能与这些异地风俗相互亲近。

颈联,“杖藜雪后”对“鸣玉朝来”,“临丹壑”对“散紫宸”,通过写诗人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通读中间二联,不难发现“江上”句为实,“天边”句为虚;“杖藜”句为实,“鸣玉”句为虚,诗人采取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给人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

尾联,“心折”意为伤感到极点,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一寸,指心为方寸之地。这一句,纪晓岚认为是凑字数,为全诗之败笔,亦有人认为过于苛责。实际上“无一寸”,正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特殊日子感伤的程度。路迷,标明诗人找不到出路,也预示着战乱又起,切断了诗人回乡的路。可即便诗人过得如此落魄,仍然心忧天下,寄希望于朝廷,能够平定战乱,收复河山。

 “三秦”借指位于陕西西安的朝廷,表现了诗人对盛唐时代的无限思念。何处,说明诗人内心对于未来,十分迷茫。

这首诗,明显是作者写于晚年,当是靠山严武去世之后五年内所写。与此诗沉郁大不同的,诗人之前还写有一首轻快的《小至》,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此时阴气开始收敛,阳气开始回升,诗人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说明了冬去春来的交汇景象。

“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在在这首诗歌的感情全无《冬至》的低沉,昂然向上,想必是在成都草堂所作。对于杜甫而言,那是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我虽身处异乡,但这里景物与故乡的并无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醉方休吧。”这也是作者对于“天边风俗自相亲”的另一种诠释吧。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度过了弃官飘零以来的第九个冬至日。长年为客流落异乡的杜甫每逢岁时节令都会生发无穷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冬至》抒怀。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漫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收安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蜀,漂泊江南,病死在江湘途中。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情感沉都,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爱宝贝网QQ交流群

782149782

欢迎各位妈妈加入交流!

宝宝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 官方微信→

    宝贝网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宝贝网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爱宝贝网 © 2018-2023 www.2baobei.com版权所有,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