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贝网,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

宝贝网→

宝贝网公众号
您的位置:首页 > 早教 > 智力开发 > 科学知识 > 暖宝宝贴发热原理

暖宝宝贴发热原理

2020-12-09 17:35科学知识
通常他的自发热原理主要是由于利用原电池提升氧化反应的速度,而在此期间,可将里面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同时使发热的时间或者温度能够更加的持久,通常是加入了发热的材料进行保温…

通常他的自发热原理主要是由于利用原电池提升氧化反应的速度,而在此期间,可将里面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同时使发热的时间或者温度能够更加的持久,通常是加入了发热的材料进行保温。暖宝宝中的发热原料是由铁粉、活性炭、蛭石、无机盐和水等合成的聚合物,撕开明胶层,可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发生放热反应。

暖宝宝贴发热原理

1、暖宝宝如何发热?

暖宝宝中的发热原料是由铁粉、活性炭、蛭石、无机盐和水等合成的聚合物,撕开明胶层,可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发生放热反应。

铁粉

空气中的氧气与铁粉发生反应产生氧化铁,铁被腐蚀的时候会释放出热量。这些热量能令铁粉的温度达到68摄氏度左右;军用级别的取暖器温度能达到90摄氏度。一般工厂将铁碾碎或者用水喷射熔化了的铁来得到铁粉。有趣的是,我们每年光吃谷物早餐就要吃掉200万磅铁粉。

多孔的小袋子

打开塑料包装袋,空气就渗入了暖宝宝小袋子中,袋子中开始进行能发热的化学反应。小孔越多意味着空气越多,因此足用暖宝宝的小孔比一般暖宝宝更多(毕竟鞋中的空气没那么流通)。

活性炭

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住空气中的水分,保证氧化过程顺利进行。它还有导热功能,因此它能均匀散热。加热后的木炭体积膨胀,在碳原子间会留出数以百万计的小孔,这样一来每克碳的表面积会增加至两千平方千米。一磅活性炭的表面积有留六个足球场那么大——这些缝隙用来吸附水分足够了。

氯化钠

氯化钠(盐)作为多雪城市的除冰剂,会腐蚀汽车的脆弱部位。在这里,氯化钠(与水一起)是一种能促使铁粉腐蚀的催化剂。

蛭石(Vermiculite)

这种含水的硅酸镁铝在加热的时候会膨胀,看上去就像蠕虫一样。因此其名字得名于拉丁语中名为vermiculus的蠕虫。它很轻,吸水能力强,在暖宝宝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它的味道也不臭,因此它是一种能防火的超级材料。它是绝缘体,有些建筑材料中也会用到它。它和活性炭一起将铁粉分散开来,避免暖宝宝中的填充物发热太快灼伤皮肤。爬虫学家会用这种东西来保持爬虫的蛋处于舒适状态——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替代它。

暖宝宝贴发热原理

2、用暖宝宝要注意什么?

知道了暖宝宝的发热原理,接下来你要知道的是怎么正确使用它。暖宝宝一贴即热,立即见效,简直就是随身携带的小太阳啊有木有,虽然已成为很多女性取暖驱寒必备用品,但它依然存在安全隐患,在这里提醒大家,在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

第一、暖宝宝虽然热源温度低,但在人体局部作用较长时间都有可能引起低温烫伤,因此要特别注意:1、不要在使用电热毯等取暖器具的同时使用暖宝宝;2、不要直接将暖宝宝贴于皮肤上,最好贴在贴身衣裤外面;3、不能在睡觉时使用,避免翻身过度压迫;4、避免长期压迫放置暖宝宝的部位;5、避免长时间放置暖宝宝于同一部位;6、随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况,如有异常立即取下。

第二、虽然暖宝宝很实用,但也不是适合所有人使用的。

1、孕妇及备孕妇女:将暖宝宝贴于腹部,会使孕妇及腹内胎儿产生过多内热,胎儿出生后可出现各种热性疾病,如便干、生疮等问题;将其贴于正对子宫位置,严重可引起子宫收缩、影响胎位,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早产。

2、小孩,尤其是婴儿,因其皮肤娇嫩,不能准确表达不适,容易烫伤。

3、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者、对热敏感及年老体弱者,因神经末梢感觉迟钝,也不适用。

4、冬天没有畏寒状况,最好不要使用:暖宝宝主要适合于寒凉体质,即一到冬季手脚冰凉、经常反复感冒的人;对于非寒凉体质的人,暖宝宝长时间产生的热度都是过量的,反而造成机体过热,引起不适。

第三、暖宝宝虽然能够发热,但是也不意味着你可以不穿棉衣。暖宝宝产品经常宣传具有“替代厚重棉衣,为人体提供温度保障”的功效,将人们带入误区。暖宝宝发热效果局限于所贴部位周围,且只能给皮肤表层带来热量,只能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如果仅靠暖宝宝保暖,穿着过于单薄,不异于“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而身体其他部位依然会受寒,造成冻疮、寒冷性脂肪组织炎等疾病。

最后,应将暖宝宝置于儿童够不到的地方;不要撕开暖宝宝的内袋,以避免其中的发热材料渗漏,进入眼睛或口中。若不慎接触到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若误食应立即催吐并就医。

爱宝贝网QQ交流群

782149782

欢迎各位妈妈加入交流!

宝宝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 官方微信→

    宝贝网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宝贝网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爱宝贝网 © 2018-2023 www.2baobei.com版权所有,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