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活动时,尔曼、琳琳和子俊在沙地上玩得不亦乐乎。尔曼左右手同时作画,在铺平的沙子上轻而易举地画了一个爱心图案。琳琳说:“我也会画。”说完,依葫芦画瓢,也毫不费力地画了一个爱心图案。子俊慢吞吞地说:“谁不会呀,我也会。”说完,他也小心翼翼地画出了一个爱心图案。
“我还会画苹果呢,你们看着啊……”尔曼像个魔术师似的,双手齐下。再收笔处将两个食指稍微往上一提,一个可爱的苹果图案跃然沙上。
“我也会!”琳琳学着尔曼的样子,很快“克隆”了一个苹果。
“我也会!不信你们看吧!”子俊比先前自信多了,把沙子铺平了,信手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苹果。
“我还会画蝴蝶,像老师用纸剪出来的蝴蝶……”三个孩子像找到了灵感的画家一样,很快创作出很多左右对称的图案。
我在一旁看着这一切,不禁感慨:琳琳和子俊这两个孩子,平日里连彩笔蜡笔都不肯拿,即使偶尔在本子上画个圆形,也像蚯蚓爬过留下的痕迹。有美术活动时,想让他俩拿彩笔涂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可此刻,他俩多投入啊!这是巧合吗?反思平时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常常给孩子提出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要求,既限制、阻碍了孩子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又使个别孩子不敢下笔。眼前的三个孩子,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没有要求,也没有限制,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从纸上到沙上,把“用笔画”换成“用手指画”,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信手涂鸦,轻松地表达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
看来,只有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才会更好地发展幼儿潜能,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沙地上的画,看似简单、不经意,却足够我们好好反思一番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中学 即墨市鳌山卫中心幼儿园)
上午点心时间,小组长刚将饼干盘子放到桌上,一组的六个孩子一咕噜伸出手来开始抢饼干。抢到喜欢的面带微笑,没抢到的耷拉着脸,还一个劲地告状:“老师,×××抢我的饼干!”“老师,这是我先拿到的!”“老师,这本来就是我的……”
一样的饼干,为什么大家都要去抢呢?仔细一看,饼干上有不同的动物图案——跳跳虎、跳跳兔、小熊维尼……哦,原来是小动物惹的祸啊!
为了平息“抢饼干大战”,我们三位老师多次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引导,同伴之间要相互谦让,也尝试使用了轮流、合作等方式,可是效果都不佳,争抢问题有增无减。于是乎,我们改用科学熏陶法:“不管什么图案的饼干,吃到肚子里都会消化,最后变成大便,所以抢来抢去毫无意义。”孩子们听后,一脸的诧异,依然一见到饼干就争抢。
无奈,我们三位老师继续商量对策,在园部提供的饼干不变的情况下,难道真的就没有好办法可以让孩子们的争抢问题有所好转吗?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大班的一个老师介绍了她的做法——孩子们不是喜欢抢饼干吗,那是因为他看得见盘里的饼干是什么图案。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饼干翻个身,将有图案的一面藏在底下,当孩子拿饼干时,翻到哪块就是哪块,当然,拿到不喜欢的也不可以再去翻其他的饼干。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随即将这一做法在班内进行了推广。虽然只是简单地将饼干翻了个身,可效果却是出奇的好。每次吃饼干,孩子们就像在玩游戏,认真遵守着我们约定好的游戏规则。大家带着好奇去翻饼干,不管是喜欢或者不喜欢都能欣然接受,脸上少了没抢到心仪图案的落寞,取而代之的是游戏时的其乐融融。
通过这次抢饼干事件,我深深地体会到,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多么的苦口婆心或循循善诱,他们依然会我行我素,但只要一个小小的游戏化的改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做一个智者,善于捕捉孩子的特点,善于创新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