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古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此诗紧紧围绕“恨”“事事非”,融家国沦亡之恨、颠沛流离之恨、孤独飘零之恨、无处安身之恨、人世无常之恨、年华已逝之恨、安心不得之恨于一炉,体现宋室南渡之后,动荡的政局和社会环境在诗人心理上的深刻投影。
yuán rì
元日
sòng dài:chén yǔ yì
宋代:陈与义
wǔ nián yuán rì zhǐ liú lí,chǔ sú jīn nián shì shì fēi。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hòu yǐn tú sū jīng yǐ lǎo,cháng chéng zé měng jìng ān guī。
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xié jiā zuò kè zhēn wú cè,xué dào kū xīn què zì wéi。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
tīng cǎo àn huā zhī jié xù,yī shēn qiān hèn dú zhān yī。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霑衣。
翻译
近五年来辗转奔波,每件事情都不如心意。
当我饮屠苏酒时忽然发现自己衰老了,在经历了一段漂泊之后竟然安然归乡。
客居他乡是不得已的事情,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
花草尚且知道季节转换而百倍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我只有独自怅恨。
注释
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
屠苏:屠苏酒。
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
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赏析
赏读此诗时,先看题目“元日”。元日指正月初一春节。可联系《元日》中最有代表性的王安石的诗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此节日一般人的心境即可知。
再看此诗首联“五年元日”,便有点题之意。尾联“汀草岸花”写出元日景象。结合注释一,诗人作此诗是在湖湘避难期间。湖湘之地偏南,气候温和,元日已是草木生发,众花开放。植物似乎“知节序”,在元日按时呈现生机。而诗人呢?在此万物复苏的元日,仍然是“一身千恨”。“千”指恨之多,“一”指身之孤,二者关联,暗指诗人孤身承受繁恨之久。有多久?为什么而恨?首联上句已揭示。此恨长达“五年”,因“流离”而恨。建炎元年宋室南渡至今恰好五年。首联“流离”即指南渡之事,对应注释一“避难”。
由此可知,诗人一恨家国沦亡,二恨自身颠沛流离,三恨孤独飘零,四恨人世无常(由注释四给出)。
元日作为重要传统节日,自然有各种风俗,但今年因为在楚地避难,诗人感觉风俗习惯处处和中原不同。“事事非”,一指政治局势,二指诗人生活,三指诗人内心感受。
饮屠苏酒是元日风俗之一,大年初一全家合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然而诗人今年饮屠苏酒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年老。此为“事事非”之一,也体现出诗人五恨年华已逝。颔联下句感叹乘坐小船最终能回到哪里去?抒发漂泊流离之感,无处安身之恨。此为“事事非”之二。
颈联诗人先感叹全家流离湖湘毫无办法,此为“事事非”之三。自己想要学道家摒弃杂念获得心安却只能事与愿违,此为“事事非”之四。上句写流离之恨,下句写安心之难,突出恨之深之重之不易排遣。
总而言之,此诗紧紧围绕“恨”“事事非”,融家国沦亡之恨、颠沛流离之恨、孤独飘零之恨、无处安身之恨、人世无常之恨、年华已逝之恨、安心不得之恨于一炉,体现宋室南渡之后,动荡的政局和社会环境在诗人心理上的深刻投影。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