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午、晚)检
在幼儿早晨起床或入园时,中午起床及晚间入睡前(寄宿制幼儿园),应通过一问、二摸、三看、四查进行健康状况的观察。如幼儿人园时,要询问有无发热、晒痛、咳嗽、腹泻等症状,是否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摸摸他们的额头、颈部、手心是否发烫,腮腺及淋巴结是否肿大;看看他们的神态、口腔、眼、皮肤等有无异常;查看他们口袋里有无不安全的东西,如别针、图钉等。
在观察中如发现幼儿身体不适,应量量体温,发现可疑传染病者,应立即隔离观察。
二、进餐
1.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要定时定量
幼儿要安顿吃饱。一般幼儿要做到一日三次正餐,上午、下午各加餐一次。年龄大点的幼儿,上午的加餐可以取消。每天按一定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吃饭,天长日久,幼儿就会形成正常的饮食习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消化器官会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在每次吃饭前就做好了生理和心理的准备,到接近吃饭的时候,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产生饥饿感和食欲。若幼儿不定时吃饭,经常吃零食,胃里不断存留和消化食物,胃肠道得不到休息,到了该吃饭时没有食欲,时间长了会影响幼儿的健康。
吃饭除了要定时,还要定量。特别是要防止幼儿爱吃的食物吃得过饱,不爱吃的食物吃得过少,以致饥饱不均,这样易造成胃肠道消化功能的紊乱。
(2)嚼慢咽,不狼吞虎咽
食物被咀嚼得是否充分,会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对蛋白质食品特别是肉类,咀嚼不充分,则消化吸收率明显降低。被充分咀嚼的食物能与唾液融为一体,并把食物中味觉物质溶解出来,能使幼儿品尝出食物本身丰富的滋味,使食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充分地咀嚼可以向饱中枢频频发出刺激信号,以避免出现过饱的状态,此外咀嚼还能增进口腔,特别是牙齿和齿龈肌肉组织的健康。因此,幼儿在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有的家长为了让幼儿吃快,而吃汤泡饭、水泡饭,食物未被充分咀嚼就咽下去了;有的保教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催促幼儿快吃,吃得慢的幼儿有时会遭到训斥,这样不仅舍弃了咀嚼的好处,还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不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
(3)要精神集中,不要边吃边玩。
食物的色、香、味对引起幼儿的兴趣十分重要,进食和消化的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和调节。有的幼儿喜欢在吃饭时说话,有的幼儿边吃边看画报或电视,这样就不能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也不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进食过程的调节。要为幼儿创造安静、愉快、有次序的环境,在吃饭时,成人不说与吃饭无关的话,饭前不要让幼儿玩得太兴奋。有时幼儿吃得少一点,也不要勉强他们多食,过多的干涉,反而会引起厌食,更不能在吃饭时责备幼儿,要让他们集中精力进食。
(4)爱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
有些幼儿爱吃甜食、零食,如蛋糕、糖果、巧克力等食物,不爱吃豆制品、一些蔬菜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而且一旦形成固定的口味,长大成人后也难以适应多样化的膳食。
由于幼儿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大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和言行对幼儿有很大影响。在幼儿面前,大人不要讲诸如“我不爱吃……”之类的话,幼儿听了这样的话,先人为主,就可能对某种食品产生反感,不爱吃这种食物了。有的家长太娇惯幼儿,吃饭的时候,好像是在“求”幼儿吃饭,百依百顺,姑息迁就,这样也会助长幼儿偏食的毛病。
(5)要向幼儿讲道理,鼓励他们好好吃饭。
要经常向幼儿讲道理,用语言引导他们,增加他们的食欲,并随时纠正他们在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如进餐时经常问问幼儿今天吃的什么?还可告诉幼儿饭菜的名称、味道等,然后表示出非常想吃的意思,鼓励幼儿吃。
2.就餐卫生
幼儿的就餐环境应安静愉快,保持良好秩序,必要时还可播放轻音乐。环境嘈杂紊乱,情绪兴奋紧张,会抑制摄食中枢而影响消化吸收。给幼儿提供的桌、椅及餐具要符合他们的特点。进餐时不处理问题,以使幼儿心情愉快。
每餐开始时先供给的应是幼儿不太喜欢的食物,然后再供给其他食品,因为在饥饿时容易接受他原先不熟悉或不喜欢的食物。一次送到幼儿面前的食物数量最好要比他摄取量少,不够可以让他再要,这比一下子就端出一大碗,使他没吃之前就感到无法对付要好得多。
幼儿在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要捡起来再吃。
一般情况下,幼儿到了3岁的时候能自己使用筷子,不需要别人帮助,自己独自吃饭约在3岁半的时候。当幼儿可以自己进食时,父母不应再喂了。
水果应安排在饭后吃,空腹最好不要吃。虽然果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但果皮中残留的农药量比果肉中高2~10倍,而且用水是洗不掉的。为了防止农药对身体的危害,在吃苹果、梨、桃等要洗净后再削皮;吃广柑、柚子一类的水果要先洗净,然后再剥皮;像葡萄、草莓一类的水果,可以用高锰酸钾水浸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削好皮的水果最好马上吃,若放置过久,一些成分将会被空气氧化。
三、睡眠
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细胞容易发生疲劳。而正常的睡眠是大脑皮层广泛抑制的结果,在皮层抑制的情况下,皮层细胞的功能损耗得到恢复,可见,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机能,能保护皮层细胞免于功能衰竭。不仅如此,睡眠时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减弱,骨骼肌张力降低,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呼吸变慢,生长素分泌增加,对促进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保证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使他们在学习或游戏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好。
幼儿的睡眠时间,应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年龄小体质弱的幼儿睡眠时间需相应延长,3~4岁每天需要12~13小时,5~6岁每天需要11~12小时。
睡眠不但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质量,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前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16℃~18℃;幼儿睡眠环境要安静,安排幼儿睡眠时动作要轻,态度要和蔼,要求幼儿动作也要轻;睡眠时盖被要松软,应根据季节更换盖被,一般10月后换厚被,5月换薄被,夏季换毛巾被;午睡应脱衣或脱掉部分衣服,内衣要干净,柔软并宽松适度;枕头长度大致与肩宽相同,宽与头长相同,不宜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
2.睡前要避免精神或其他刺激
睡前不要从事过度兴奋的活动或太紧张的脑力劳动;不要长时间地看电视,也不要看惊险的电视节目;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妨碍膈肌的运动,加重心脏的负担,不喝过多的水,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睡前不大声斥责幼儿,要消除一切不利于睡眠的因素,使幼儿情绪稳定,安静愉快地入睡。
3.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按时入睡,睡得好,按时起床;要有正确姿势,双腿弯曲.向右侧卧睡,这样不仅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松弛,不致压迫肝脏、心脏,还能帮助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肠输送;用鼻呼吸,冬季要掖好被子,不露肩,不蒙头睡觉,不睡沙发床等;自己整理床铺、被褥,按顺序穿脱衣服、鞋袜,衣服脱下后不乱堆乱放,有次序地叠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
4.幼教工作者要合理组织幼儿的睡眠
幼教工作者在组织幼儿睡眠前,应提醒幼儿不要把小玩具或捡拾的小物品带到床上玩,以免影响睡眠或发生危险。对于个剐吵闹、调皮的幼儿要给予特殊的照顾,避免大声训斥。组织睡眠时,动作要轻柔。睡眠前,幼教工作者应在卧室巡视观察,了解幼儿的睡眠情况,随时纠正和处理睡眠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盥洗
盥洗不仅能使皮肤保持清洁,还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是维持自身健康和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良好的盥洗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其中包括早晚及午睡后用流水和香皂洗净身体的裸露部分;饭前、便前、便后、手脏时能主动洗手,随时保持清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按时剪指甲;晚上洗脚、洗屁股,定期洗头、洗澡;洗脸、洗手的方法要正确;要有专用的毛巾、漱口杯等。
幼教工作者要教给新人园幼儿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好幼儿的盥洗工作,即使是大一些的幼儿,在新学年开始时,教师也应再次示范和要求,以巩固正确的方法。
五、如厕
培养幼儿按时排便的习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耐心进行。
对于小班的幼儿,首先应教给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要大小便的欲望,还要教给他们如何坐盆或蹲坑,使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开始培养时,可让幼儿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蹲坑或坐盆,以便形成条件反射,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分钟左右。对于没有在规定时间排便的幼儿,一定不要训斥,要有耐心,逐渐培养他们,直到习惯养成为止。
幼教工作者不仅要负担培养幼儿定时大小便的任务,还要观察了解排尿、排便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疾病,及早采取措施。
六、上课
上课的时间应安排在每天精力充沛的时间段内。如果上课时间过早,幼儿匆匆忙忙人园而引起的情绪紧张是一种精神刺激,使幼儿过度兴奋而不易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继而又容易发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从大量的观察资料中看出,幼儿上课在早饭后半小时开始为好。每节课持续时间应根据不同年龄的主动注意时间而规定。年龄越小,其兴奋不宜集中,注意力不持久,主动注意时间越短。3岁的幼儿主动注意时间为7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可比主动注意时间长一些。
上课环境要干净,并有良好的通气换气设备,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光线要充足。另外,上课时,还要培养幼儿坐、立、行的正确姿势,注意保护幼儿的视力。
七、游戏和户外活动
幼儿应有较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能使幼儿获得充足的阳光,享受新鲜空气,并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的疾病,促进幼儿体力和智力的发育。夏天大部分时间应在户外活动,春秋季节每天应不少于3~4小时,冬季每天不少于2小时。游戏和户外活动可适当结合。此外,户外活动还应注意选择场地,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