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原指哀鸣的大雁到处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常常与“民不聊生”连用。在句中作作谓语、定语、分句,中性词,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1、哀鸿遍野的意思
原指哀鸣的大雁到处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常常与“民不聊生”连用。
近义词:疮痍满目、赤地千里、啼饥号寒、饿殍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2、哀鸿遍野的故事
西周时期,周厉王继位后,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周朝大臣劝谏周厉王说:“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大祸临头。荣夷公如若受到重用,周朝肯定要衰败。”周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做卿士,掌管国事。
荣夷公上任后,教唆周厉王对周朝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进山林川泽谋生。厉王听了很中意,推行了“专利”政策。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一时间民怨沸腾,百姓纷纷咒骂。
周厉王又派很多卫士去监视百姓,把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捕来杀死。后来连没有发过怨言的平民也被杀死。厉王的高压政策,使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打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整个都城变得死气沉沉。没多久,周厉王的财富堆积如山,而百姓饥饿穷苦,从都城到郊野,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饥民。如同那些在冬日里无家可归,只能聚集在沼泽和荒野中挨饿受冻的大雁一样,发出阵阵哀鸣。
三年后,贤臣和百姓们再也无法容忍周厉王的暴政,周朝爆发了内乱,百姓们拿起武器,包围了王宫要杀掉周厉王,周厉王只得逃离京城。
后来,周宣王继位。他开门纳谏,听取贤臣的建议,废除了“专利”的暴政。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得以重新进入山林河谷去谋生,狩猎、捕鱼、砍柴等不再受到限制,百姓又重新安居乐业了。
3、哀鸿遍野例句
哀鸿遍野,这种悲惨景象,正是封建社会暴政的写照。这种惨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