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绢幼女指“绝妙好辞”,现用“黄绢幼妇”代指“绝妙”二字。
1、黄绢幼妇的意思
意思是“绝妙”二字的隐语。
近义词:绝妙好辞
2、黄绢幼妇的故事
后汉时期,浙江绍兴市上虞(yú)县有一位孝女,名叫曹娥。她父亲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坠江溺亡,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嚎哭沿江寻父,一直过了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背负着父亲,两具尸体同时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
继而传到县府,上虞县长度尚听闻曹娥的事迹,下令改葬曹娥,并命其弟子为之作碑文,刻石立碑,以表彰她的孝烈。当时的文人们都赞叹这碑文写的非常出色,碑以载孝,孝以文扬。
相传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g)闻讯也赶来观看,当时正值夜晚,蔡邕只好手摸碑文而读,读完,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此碑早年散失。
据《世说新语•捷语》记载,后来,曹操和杨修经过曹娥庙,便进去祭拜。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你说吧!”
于是杨修解释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色丝合成,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女合成便是“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成便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辛合成就是“辞”字。所以这个谜底便是“绝妙好辞”。曹操听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因此,后人引用“黄绢幼妇” 一语隐喻“绝妙”;也用“绝妙好辞”赞美诗文佳作。由于这个故事,成就了 “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
3、黄绢幼妇造句
黄绢幼妇很少人明白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