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传统神话故事,浸润了五千年的文化。寒假将至,家长在家可以陪伴宝宝,给他们讲讲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和孩子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瑰宝魅力。
1、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大鸡蛋骤然破裂。
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盘古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
2、女娲造人
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神话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3、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神农氏有一颗博爱的心。为了救死扶伤,他亲自尝百草,发现了草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4、夸父逐日
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这个世界正是有了夸父和无数个与夸父一样勤劳、勇敢、坚定不移、不怕牺牲的人们,前仆后继和奋勇向前,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
5、精卫填海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二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居住在天宫时间很长,很无聊,有一天,女娃就驾船去东海游玩,在海上不幸遇到风浪,女娃在东海溺亡。
女娃不甘心她死去,于是就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所以她常常飞到西山衔一粒小石子,或者一段小树枝,飞到东海,把衔到的小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后人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6、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人民因此将后羿誉为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7、嫦娥奔月
传说在远古时候,后羿射下9个太阳拯救了苍生大地,西王母便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为了不离开妻子嫦娥一直不舍得吃,就交给嫦娥保管。
后羿的一个徒弟逢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要得到仙药,八月十五这天便趁后羿不在家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把仙药吞下去了,结果身体便不受控制地向天上的月亮飞去,一直飞到了广寒宫去了。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
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盼望团圆的“中秋节”。
8、女娲补天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于是,她跑到山上,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先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力感,也表达了他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以及他们对和谐自然秩序的追求。
9、大禹治水
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10、愚公移山
在北山的山脚下住着一位老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人称愚公。由于南边的大山挡路,愚公一家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因此,愚公召集起全家人,要把这两座大山移开,修筑一条大路。
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去。”就这样,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人听说了这件事,跑来劝说愚公:“你已经九十多岁了,在世上还能活几年?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怎么可能移动两座大山呢?”
北山愚公长叹回答道:“你说得不错,我一个人的力量确实非常有限。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是不会增高的,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知道了,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背走了。
愚公移山这则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展现了一个神奇绚烂的神话世界
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常怀感恩之心
睿智勇敢、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