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我国古代的史学著作《左传》这部书当中的“隐公元年”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做了许多的坏事,这些坏事最终会导致他走向灭亡的结果,现如今这句话也演化成为了一个汉语成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背后还有着一个历史故事,故事讲得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君王郑武公的妻子叫做武姜,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两包胎,分别叫做庄公和共叔段,因为在生产的时候,庄公让武姜受了惊吓,武姜便从小不喜庄公,反倒对共叔段多有宠爱。在王位之争时,武姜想让共叔段夺得王位做了很多谋划,但最后即位的是庄公。
在庄公当上郑国的君王之后,武姜便又想方设法地让共叔段得到非常好的封地,庄公无奈之下便将当时最为富饶,并且面积很大的京邑封给了他。共叔段得到京邑的封地后,便大肆向周围的城邑扩张自己的封地,并且大修兵事,修建城池,劳民伤财。共叔段想要向偷袭郑国国都,并要求母后武姜在城内为自己做内应,而后他们的计策被庄公识破,共叔段在攻打郑国国都时惨败,与此同时,京邑的的百姓也纷纷起来反抗共叔段。之后共叔段便逃亡除了国。“多行不义必自毙”讲的就是共叔段和庄公兄弟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