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不爱学习”,“我家小孩很好动”,“我家小孩没啥恒心”……如果让爸爸妈妈们聚在一起,大概能开一场关于育儿的“吐槽大会”吧~
为什么你的眼里全是孩子的缺点?一双老是盯着孩子缺点的眼睛,让家长很烦恼,也让孩子们很痛苦,我们需要怎样一双更好的眼睛呢?
01
克服“刻板效应”,
放下偏见和成见
爸爸看见小明又在用手机,顿时大为光火,劈头盖脸就是一句“又在玩玩玩,作业都做完了吗?”
其实小明是在跟同学确认今日份作业,并不是在玩手机。
小明爸爸不搞清楚事情原委,先入为主地就给孩子贴上了“贪玩”的标签。
一个小时候淘气贪玩的孩子,后来懂事了些,行为收敛了很多,但一旦发生什么“恶作剧”,爸爸妈妈还是总第一个想到他。
“总是看到孩子的问题”就是一种刻板效应,如果孩子老是被最亲近的人用消极眼光看待,就容易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破罐破摔……
孩子如果被贴上什么标签,便容易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
“刻板效应”的产生便同分类思维有关,但孩子可不能随便被分类,每一位家长面对的都是最独特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最独一无二的宝贝,克服“刻板效应”,放下偏见和成见,去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吧。
02
打开“期待思维”,
将目光放长远
当被问到“你们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呢?”,很多家长顿时滔滔不绝,要吐槽的问题一波接一波。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很容易拿着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不断放大孩子的问题,稍有点什么事就紧张兮兮、如临大敌。
但一个问题就一定没有“好”的一面吗?如果困在问题里面,是会阻碍行动的,看到问题之后采取的行动更为重要。
“没有错误,都是礼物”,打开“期待思维”,将目光放长远,问题的背后可能正藏着教育的契机。
聚焦在问题上,容易觉得孩子一无是处,且这种想法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将问题视为成长的机会吧,积极去解决问题,让成长路上的绊脚石都成为成长的垫脚石。
多看看孩子好的一面,相信孩子在成长、在变好;
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给予孩子活出自己样子的自由。
多肯定孩子的变化和进步,不要跟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真正重要的是愿意挑战自己,能够超越自己。
03
发挥“雪球效应”,
从小事做起
小明喜欢数学,小明爸爸就爱带着小明玩二十四点加减乘除算数游戏,于是小明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一直不错,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足。
小亮不喜欢英语,学习起来有点吃力,父母却还是一直逼他,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花很多钱给他请英语家教,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厌恶和抵触心理却越来越强。
这就体现了明显的“雪球效应”。
“雪球效应”出自巴菲特的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在孩子成长初期,如果能找到“很湿的雪”,获得足够的起始优势,雪球便会越滚越大,优势越来越明显。
所以与其盯着孩子做得不好的部分,不如试着帮助孩子挖掘出自己的兴趣点、闪光点吧。
从兴趣点入手,从小事做起,发挥“雪球效应”,见证时间复利的力量。
04
巧用“正面强化”,
塑造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我们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强化会塑造孩子的行为,而且正面强化(即奖励)的效果会远比负面强化(即惩罚)要好。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如果一味斥责,“你怎么老这样?”,则容易让孩子陷入消极情绪,更没有好好吃饭的动力了;
如果在孩子稍微表现得好一些时,就即时表扬孩子“今天吃得真好呀,太棒了!”孩子便容易记住自己好的表现,并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试图通过斥责来让孩子改正坏毛病,常常只能出现反效果。当孩子做不好的时候,通常自己心里就很沮丧,甚至感到无助、无力……
此时父母去强化他们好的一面,发自肺腑地给予肯定,更容易激发他们行动的积极性,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