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但是对幼儿园而言,这显然不是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追求。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初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情感,
二是了解一些优秀文化的常识,
三是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技能。
初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感受性。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在于让幼儿对所接触的各种传统文化形态、文化内容、文化观念、文化符号等具有亲切感。然后在这种亲切感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感受和初步的自我理解。
在儿童教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分野的根本标志。就现代教育的精神而言,通过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初步的感受性,从而为幼儿主动吸取和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是现代幼儿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诉求。同样,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
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的文化启蒙,培养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知识、符号等外在的、物化的内容掌握,忽视其内在精神的习得和传递本身就是违背优秀传统文化、违背现代幼儿教育精神的。
培养幼儿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常识。这一点比较容易产生误解。这主要在于培养幼儿了解优秀文化的初步常识是幼儿园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并不是目的。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这一点比较难区分,但是必须进行这样的区分。否则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很容易落入传统文化知识和行为训练的“陷阱”。
幼儿通过听故事、讨论、参观、讲解、观影等形式在观看、接触、感受后能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一些初步的常识。
在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
主题活动
主要包括以传统文化内容作为主题和其他主题下开展具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两种基本方式。
一日生活活动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适合幼儿园的儿歌、民谣、游戏等内容。
比如“张打铁李打铁”这首童谣据考证至少明朝就已经流传了,但是在今天的幼儿园仍受小朋友喜爱。一些游戏,比如“石头剪刀布”,同样很受欢迎。这些童谣蕴含的情感、生活经验等是很难通过言语传递和教授的。
其他特色活动
很多地方传统文化独特而富地域性,以此为基础开展一些特色活动不但能够增长孩子的见识,还能培养孩子的家乡情感。
幼儿园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只要能够保证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感受,而不是被动、灌输、记忆的方法都可以尝试。
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一些方法:
讲故事:教师通过构思和演绎,将相关内容和幼儿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
参观:对于幼儿而言,很多事物不亲眼见到很难理解和想象,通过参观、访问的方式可以增进其理解的程度。
讨论:老师组织幼儿对一个问题或者主题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寻找解答的方法。
讲解:某些常识性的内容需要幼儿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很难在没有帮助的条件下充分认识,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经验设计讲解的方法。
角色扮演: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得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习得同样是这样,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等这些只能感受,而很难教授的内容,这是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