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谋善断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晋·陆机《辨亡论》。“好谋善断”的意思是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也作“多谋善断”。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1、好谋善断的意思
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也作“多谋善断”。
近义词:能谋善断
反义词:多谋少断
出处:晋·陆机《辨亡论》上:“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踪袭於逸轨,叡心发乎令图,从政咨於故实,播宪稽乎遗风,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畴咨俊茂,好谋善断,束帛旅於丘园,旌命交于涂巷。”
译文:晋·陆机《辨亡论》上:“天降大任于大皇帝孙权,他以奇异之举继承父兄高洁之行,以圣明之心建立王业的宏图。孙权处理政事时,咨询前辈成功之法;颁布律令前,参考传统风尚。再加上专一坚定,申明节俭,访求贤才,好谋善断,送束帛以招贤于隐居之所,擎信旗以纳才士于里巷之中。”
2、好谋善断的典故
三国时,孙权善于招揽人才,礼贤名士。鲁肃、诸葛瑾等人纷纷投奔他,并且受到重用。
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以吊丧为名,派鲁肃去荆州,同时联合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一起对抗曹操。
不料,刘备在曹军的追击下,只得向南撤退。于是鲁肃前去拜见刘备,提出联合抗曹的主张。刘备十分赞同,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商谈相关事宜。
这时,孙权还没有拿定主意。诸葛亮拜见孙权后对他详细地分析当前的情形:曹军长连跋涉而来,非常疲劳;他们又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只要孙、刘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将曹军打败。
孙权听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增强了联刘打败曹操的信心,于是他召集部下商议。当时周瑜不在,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再进行决策。
周瑜回来后,认为曹操犯了用兵之忌,要求孙权给他几万精兵,保证能打败曹操。孙权见周瑜信心十足,于是决定抗曹。他任命周瑜为左督都,程普为右督都,鲁肃为赞军校尉,带三万精兵溯江西上,和刘备的军队会合,共同迎战曹军。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从而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当政时期,由于善于识人用人,好谋善断,因此把吴国治理得很好。
3、好谋善断造句
作为领导,他做事雷厉风行,好谋善断,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全公司业绩最好的队伍。
毛主席多次劝全党同志多向郭嘉学习,好谋善断是重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