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随笔:“听”鸡蛋
开学第一天,我班一个叫浩浩的男孩哭得惊天动地。
他站在活动室门边,任凭我怎么安慰也不停止哭泣,只一个劲儿地叫喊着他的妈妈。
这学期我在小班,由于换了老师,班里有几个幼儿哭闹倒也不奇怪。但当我看见钢琴上有一颗鸡蛋后(这颗鸡蛋是我早上还没来得及吃的早餐),心里便有了一个“主意”。
早餐后,幼儿们情绪基本稳定,开始了自由活动。
浩浩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无聊的摆弄着一个动物玩具。我拿上鸡蛋,轻轻坐到他旁边。
浩浩显然对鸡蛋很感兴趣,侧头问我:“老师,这是什么?”
“哦,这是今天早上我在路边捡到的鸡蛋,不知道是哪只鸡妈妈把这颗鸡蛋弄丢了,我担心……”我故意露出焦虑的神情。
浩浩听了我的话,张大了嘴巴。
旁边陆续围拢过来几名幼儿,也纷纷露出惊讶的眼神。这些小傻瓜,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上套了。
于是,我顺势问大家:“你们看见鸡妈妈没有?我好找出是哪只鸡妈妈丢的蛋。”
恩恩说:“我没有看见母鸡妈妈。”
琳琳说:“幼儿园里根本没有鸡妈妈。”
幼儿们认真的回答着。
我没有着急,接着问:“那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鸡妈妈呢?”
浩浩眼里突然有了光芒,兴奋地说:“我们家楼下有一个鸡妈妈!”
“太好了,那晚上你回去帮我问问鸡妈妈,问它是不是丢了一颗鸡蛋,好吗?”
浩浩认真的点了点头,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接下来的这一天时间中,浩浩情绪好了很多。
第二天入园时,浩浩也哭了,但显然没有昨天厉害。
为了让他转移注意力,我又拿上鸡蛋,其实昨天那颗鸡蛋已被我悄悄吃掉,这是另外一颗。但天真的幼儿们不可能发现,更不会怀疑我“狸猫换太子”。
“有谁去问了鸡妈妈,这是谁丢的鸡蛋?”我提问的时候,特意向浩浩投去了求助的眼神。
他听了我的话,停止了哭泣。
“浩浩,你去问了楼下的鸡妈妈没有?”
浩浩小声说:“鸡妈妈没出现,我就没有看见。”
“哦,太遗憾了,不过没关系,你先去洗手,我们吃完早餐再说。”
可浩浩一动不动,嘴角一撇:“我要妈妈。”
我灵机一动,赶紧说:“你知道吗?这颗鸡蛋里有一只小鸡,它也很想妈妈,它还想和小朋友们说话呢。你先去洗手,待会儿我们来听听小鸡想说什么。”
听了我的话,浩浩停止了哭泣,疑惑地看了看鸡蛋,然后站起来向盥洗间走去。
洗完手,我带领幼儿朗诵了童谣《小小鸡蛋把门开》,让幼儿们了解小鸡是从鸡蛋里出来的。
接着,我拿起鸡蛋,神秘地对幼儿们说:“这颗鸡蛋里也有一只可爱的小鸡,在小鸡出壳之前,可想妈妈了,你们愿意听它说话、和它做朋友吗?”
“愿意!”幼儿们齐声回答。
我把鸡蛋靠近自己的耳朵边,装作认真倾听的样子,然后笑着对幼儿们说:“小鸡说谁吃早餐吃得好,它就跟谁说话。”
听了我的话,幼儿们都大口的吃起了馒头、喝起了牛奶,但同时又忍不住看看我手里的鸡蛋,都想先听鸡蛋里的小鸡说话。
我故作小心的拿上鸡蛋,把它凑到一名幼儿耳边,停留一会儿。
“你听到小鸡说什么了吗?”我问。
这名幼儿摇摇头,小声说:“小鸡没有说话。”。
“可能是小鸡的声音太小了,我再请一个小朋友听听。”我把鸡蛋靠近了浩浩的耳朵,“浩浩,你来听听小鸡说什么。”
浩浩认真的听了一会儿,挠挠头,傻笑了一下,说:“小鸡对我说‘你好’。”
“嗯,这真是一只有礼貌的小鸡。”我说。
接着,全班每个幼儿都认真的听了鸡蛋,但听的结果却不一样。
很有意思的是,来园时情绪不太好的幼儿,都“听见”了小鸡说的话:
“它说‘你快大口吃馒头吧!’”
“小鸡说‘我要找妈妈。’”
“小鸡说‘我想出来玩。’”
……
而入园情绪较好的幼儿,则“听不见”小鸡说话:
“没有声音。”
“小鸡睡着了,它没有说话。”
“我听不见。”
……
接着,我收起了鸡蛋:“现在我要把鸡蛋收起来了,没有鸡妈妈,我要把它带回家孵出小鸡。”
幼儿们深信不疑的看着我把鸡蛋收起来。
之后,我隔三差五的拿着鸡蛋“说事儿”,经常让幼儿“听”鸡蛋、跟鸡蛋里的小鸡说话。
渐渐的,幼儿的入园情绪没有了,幼儿们在幼儿园、在家里经常谈论的话题就是鸡蛋和小鸡。
三周过后,我从市场上买回一只小鸡,还兴奋地对幼儿们说:“看,小鸡孵出来了,快跟它打个招呼吧!”
幼儿们高兴得不得了,争先恐后地摸摸小鸡,还给小鸡起了名字……
趁机,关于小鸡的系列主题活动在我班欢天喜地开展了起来。
点评:
浩浩是班里入园焦虑最严重的幼儿,但他也是一个具有同理心和能移情的幼儿。所以,浩浩相信鸡蛋里有小鸡,相信小鸡会说话。在“听鸡蛋”过程中,浩浩逐渐走出入园焦虑的阴霾,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同时,教师也关注到班里的其他幼儿,让“听鸡蛋”的活动在班里生根、发芽、开花,一颗小小的鸡蛋,在缓解入园焦虑的过程中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幼儿对鸡蛋的好奇心,从而转移了幼儿对亲人的依恋。最后,小鸡“出壳”,教师善意的谎言,让“听鸡蛋”的活动得到延续、提升,给幼儿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医院幼儿园 沈光兰)
本文来源于《做有智慧的幼儿教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