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人听闻,汉语成语,拼音是hài rén tīng wén,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出自《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
1、骇人听闻的意思
意思是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
出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骇人听闻”。
2、骇人听闻的故事
隋初,有个名叫王劭(shào),从小沉默寡言,喜爱读书。曾在齐国做过官; 齐灭亡后到北周,不得任用。进入隋朝后,隋文帝(杨坚)任命他为 “著作郎”。隋炀帝继位(杨广)后,不忍心杀他,后来晋升为秘书少监。
但是王劭这个“著作郎”,并不专心“著作”。而是把主要的功夫用在邪门歪道上,经常用一些荒诞言论来取悦皇帝。他时常假托什么图谶(chèn)命符,散布荒诞的童谣,谎报神奇的怪异现象,并且借此预卜国家将如何如何兴旺、恭维杨家皇帝将永远稳坐江山等等。例如,他谎报说,有人抓了一只乌龟,它的腹部有“天下杨兴”四个字,预示着杨家江山兴旺长久。当皇后死时,王劭又说:皇后原是菩萨转生,她现在只是回到天上去。她不是死,而是“返真”,临去时,天上还曾派下仙乐和香花来迎接她。他就这样胡说八道、花言巧语,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而维持他的官职。这个“著作郎”竟然一直做了将近二十年之久。
可是后来的《隋书•王劭传》,却给了他老实不客气的评论,说:“劭以此求媚帝。在‘著作’将二十年,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者嗤(chì)鄙……”
“骇人视听”就是由此而来,现在都说作“骇人听闻”或“耸 〔sǒng〕人听闻”,形容事出非常或故意夸大其词,使人听了感到十分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