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就有过“幼儿园能不能做托育”这个话题的激烈争论,还出过相关的文章。当时,不管是幼教人,还是托育人,多数都持否定态度,讨论的结果是:幼儿园做不了托育。
其中的理由:
一是:幼儿园的运营模式和托育园大不相同,特别是在招生上,幼儿园缺少招生能力;
二是:幼儿园的老师缺少小月龄孩子的照护能力;
三是:从业者的思维模式跟不上。到2022年,现在再来看“幼儿园能不能做托育”,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
而是必须做、怎么做的问题了。
不论是从政策、社会需求来看,还是园所发展来看,幼儿园开设托育,实现托幼一体化,都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长,有利于园所发展的事情
幼儿园的优势在于它有场地,有稳固的生源和家长端的信任度,这些对于幼儿园办托育来说都是好事。
托育是稳定幼儿园生源和实力的有力保障,如果现在开始做托幼一体化,托育就是幼儿园的一个亮点,能给幼儿园带来一种核心的竞争力。
幼儿园办托育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最显著的就是投资小、试错成本低,可以先拿出一两个班来做实验,既能验证托育效果,又能磨合团队,比单独办托育动辄上百万的投入,风险要小太多。
业内对“托幼一体化”的态度,从一年前的普遍否定,到现在的普遍肯定,中间发生了什么?托育行业进一步成熟、政策的推动,可能都是原因,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来自新生人口急剧下滑引起的恐慌。
可行。相对于单一只做托育的园所来说,幼儿园增设托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政策层面来看,《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鼓励有条件幼儿园开设托班。未来,托幼一体化将会是发展趋势。
为什么要开展园中园模式?
所谓的“托”和“幼”,只是根据年龄把0-6岁的学前教育细分出来的两个概念。
从功能上讲,“托”对应0-3岁,托育园更重视养育,相当于照护和早教的结合;而“幼”对应3-6岁,幼儿园有明显的教育属性和教育目标,譬如大家所熟知的幼儿园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
托育园和幼儿园的根本区别,在于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一样,相应地对园所环境、老师素质,甚至对整体的教学行为的要求都不一样。幼儿园通过托幼一体化能够为孩子们提供稳定、连续的环境,但相对于托育机构来说,幼儿园难以提供专业的托育环境,不能满足家长们的需求。
开展园中园模式,归根结底还是从拓宽生源,提升园所竞争力的方面来考虑。
1、增强潜在生源粘性,提高同业竞争
绝大多数幼儿园的招收对象是3~6岁的孩子,而“托育园(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0~3岁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办托育可以提前布局0~3年的龄段,增强幼儿园未来的潜在生源粘性,扩大园所生源,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2、合理共享现有资源,实现多份收益
在幼儿园内开办托育,可以合理共享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师资。通过一体化盘活园所固定资产,解决周末教室和设备闲置的问题,而且班型多样,形式灵活,全日制和半日制班型自行掌握。轻松实现同一场地,多份收益。
3、提高园所社会口碑,增强办园特色
园中园模式投入少,实施也相对简单。不需改变幼儿园现有的教育模式,也不影响原有的课程设置,只需增设一个托育班即可。况且亲子教育和幼儿园现行教育不冲突,反而会突显办园特色,稳固家长关系,提高幼儿园的社会口碑。
园中园在设计上有什么要求?
在幼儿园内开办托育,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考虑孩子们年龄差的问题。3岁以下的孩子,在个人认知及行为能力上,都还有所欠缺,所以设计时需要更多的照顾。
比如空间设施尺度符合幼儿的身高和使用习惯(滑梯的高度、楼梯踏步的高度);多一些柔软的装饰物,既保证安全环境,又营造温馨氛围,让孩子能更快融入进新的环境中;还需有一些专属婴幼儿的设施(婴儿床、独立操作台)等。
虽然园中园的模式,在幼教行业有着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能盲目跟风效仿,还需根据园所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现下幼教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办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既要重视师资力量,也不能忽视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