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谎在心理上的分类:从心理因素上,孩子的说谎可以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无意说谎发生在儿童想象发展的时期,他们常常对未来事物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幻想,有时把幻想当现实,把某事物夸张到不真实的程度。这一年龄的儿童记忆也不是很精确的,对抽象概念,如时间、方位等往往容易产生混淆,把将来当过去。也可能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无意中说了谎。有意说谎则往往是成人不正确的做法所造成的孩子的被动行为。
很多时候,即便是在“案发现场”,指着那被翻得乱七八糟、满地的CD光盘,你问孩子:“这是谁干的?”你可以听到的答案“这是小狗干的!”四五岁的孩子不愿意爽快地承认自己犯的那些小过失,同时还能编造出各种理由和借口。面对这些小谎言和狡辩,很多父母都难以容忍。
其实,如果面对这种情形的时候父母们不必太过紧张,这里有一些当孩子为批评“推卸责任”时的秘密心理,能使你更好地了解孩子,帮助他们。
秘密心理一:“如果我承认了,妈妈一定会大发雷霆!所以不能说!”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以为这些小家伙只是因为畏惧“皮肉之苦”而不惜撒谎耍赖。事实上,真正让他们感觉受伤或内疚的,是爸爸妈妈愤怒中隐藏的沮丧和难过。
秘密心理二:“我不想说‘对不起’!只要不承认就不用说了。”
“对不起”不是人人天生就会说。道歉也需要一边成长一边学习。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只是他们还不能够正确地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它叫做“自尊心”,什么场合它就变成了“固执”和“无礼”。教会孩子那些不伤害别人,也不会有损自己的做人之道。
秘密心理之三:“我不承认,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孩子看来,推卸责任,很多时候是躲避麻烦最简单的方法!勇于承担和“善后处理”,孩子还需要父母的帮助和用心。他知道自己做错了,给他修正、挽回或补救的机会,同时还能保留一些面子。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孩子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
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兴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畏惧或希望的事实。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
1、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
2、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你还是爱他的,你能理解他的心情。
3、一旦孩子说了谎,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
4、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更加狡猾,以便不被你发现。
5、如果你发现孩子说了谎,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责或教训他,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
6、大多数情况孩子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说出为什么怕父母知道,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
7、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孩子做错事,要作调查研究,鼓励孩子建立正向的行为。
8、如果孩子勇于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请马上用比较特别的语言表扬他。
9、如果孩子还是一再地说谎,而你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话,最好是找儿童心理专家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