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延伸 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围棋。围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师相机板书,老师示范写“弈”。
师: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与围棋有关的文言文,题目是《学弈》。齐读课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又是意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的可能会说:“谁教?”“谁学?”“怎么学?”“结果怎样?”)
师:本文的作者是谁?说说对作者孟子的了解。
二、依韵读文 初解文意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下面请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朗读停顿。 指名读,注意文中带拼音的字,三个为字。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谁能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师:小古文学习,贵在疏通句意,方可理解文意。下面,请小组合作,结合注释,抓关键词,疏通句意。
三、释疑探究 感悟文意
师:我们现在都知道是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你从课文中哪句话得知的?
(使弈秋诲二人弈)哪一小组来理解此句?
师:“弈秋,何许人也?”(出示幻灯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哪一小组来理解此句?
师追问:1何为善弈者?2谁是善弈者?出示弈秋简介
师: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句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出示
师:哦,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那佩服之余咱就来夸夸他吧!老师问:“弈秋,何许人也?”生答:,“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同学们,那你能用这种句式夸一夸我们身边的人吗?
如:“梅老师,通校之善教者也。”“小红,通班之善舞者也。”
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一定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弈的结果怎样?从哪句得知?”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师: “弗若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
师:到底是谁比不上谁?(引导学生明白第二人比不上第一人。)
师:注意句子中有两个“之”,分别指代谁了?出示之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师:“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呢?这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边说边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理解此句。
师:不是这样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学?
师: 其一人如何学弈?出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与“专心致志”意思一样的词语有哪些?出示词语板书:专心致志
师:当小鸟唱着婉转的歌时,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出示——当小河哗啦啦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当蜂蝶在旁边飞舞时,他看到了吗?因为——
师:那另一个人是怎么学的呢?出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谁来理解?
师:想象:他可能一心在想什么?
学生:第二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
师: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呢?出示[他学弈时是“三心二意”。](板书)
那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师:“同学们关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弈秋,何许人也?”
生:“弃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使弈秋干什么?”
生:“使弈秋诲二人弈。”
师:“二人怎么学?”
生:“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结果如何?”
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然也。理解“然”
接着播放古筝音乐,音乐渲染情境,学生配乐朗读。
四、总结启迪 拓展延伸
总结“之”字的意思出示
师:出示学了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从这则文言文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后,
师:“你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师总结:“其实,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