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年龄:
小班
游戏生成:
生活中幼儿们会接触到有各种各样的纸筒,有保鲜膜、卷纸、胶带等。搭班老师家的工厂刚好有很多大小、长短不同的废纸筒,于是我们把这些纸筒放在建构区。纸筒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纸筒上打了洞可以穿小纸筒;有的纸筒上划了线,可以插纸板。这天,有三个小朋友他们把纸板插在纸筒划开的缝隙里,在无意识的拼插摆放后,他们突然发现这像个迷宫。于是,建构游戏“走迷宫”便诞生了。
游戏目的:
1、会用纸筒和纸板会用围合、拼插的方法表现出迷宫的特征。
2、会用纸板链接两个纸筒,并知道纸板插在不同的位置可以改变迷宫的行走路线。
3、能耐心完成建构,尝试合作玩游戏。
游戏准备:
1、材料准备:纸筒、纸板。
2、场地布局:提供足够的搭建场地,满足幼儿的建构要求。
游戏玩法:
1、运用已有经验,用纸筒和纸板搭建出迷宫的特征。
2、在搭建好的迷宫中玩走迷宫游戏。
观察记录:
搭建迷宫游戏开始,小微把纸板拼插在两个纸筒之间,睿睿把小微插好的纸板和纸筒拿走了。小微生气的说:“别动,这是我搭的。”“我们一起来搭迷宫吧,比较快。”听了睿睿的话,小微没有阻止睿睿拿走她的东西,还听从睿睿的指挥,耐心的拼插纸板。豪豪跑来跑去忙着搬纸筒和纸板,睿睿时不时调整迷宫图的路线,嘴里还不时的说着:“这是迷宫的进口处。”教师走过来,看了一下他们的作品,发现他们的迷宫搭成了环形,有进口,却没有出口。观察了好一会儿,没有一个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教师于是说:“你们搭建的迷宫真棒,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你们的迷宫吗?”
睿睿得意地举起手,认真的介绍着。
睿睿指了指入口处。
教师手指顺着入口处去找出口处,发现找不到出口时,故装疑惑的问:“你们的迷宫没有出口吗?”
“有啊。”小微说的理所当然。
“在哪里?我没有看到。”
小微凑过去找出口,但没有找到,睿睿也没有找到。
“呀,我们忘记弄出口了。”豪豪大声说。
“哦,原来是这样呀。”教师故意说:“那等你们搭建好迷宫,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
“可以可以。”小微开心的应着。
在三个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迷宫搭好了,他们邀请老师一起玩走迷宫游戏。玩了一会儿,睿睿把纸板移动了一下,改变了进口的地方。游戏更有意思,接下来也不断调整纸筒与纸板的方向,改变迷宫的结构,很有新意,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游戏分析:
在游戏中,幼儿们开始只是无目的的随意摆弄纸筒,后来才慢慢转变为有目的的搭建。整个过程中,从游戏主题的选择——迷宫的搭建——迷宫的调整,都是幼儿自己决定的,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在游戏一开始,幼儿们都是自顾自的单独玩游戏,小微在睿睿没有经过她同意的状况下拿走她的材料很生气,后来体验到合作搭建的乐趣,就很高兴地参与其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都以单独、平行的状态进行游戏,但是,新颖的游戏让他们愿意一起玩,特别是在玩的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迷宫的路线或进出口,这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游戏中,久久不愿离开。
指导与策略:
1.低结构材料,玩出新花样。
纸筒、纸板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于幼儿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玩的玩具。相对于高结构材料来说,纸筒、纸板作为低结构的材料更适于幼儿的学习特性。它是幼儿熟悉的材料、易使用、易玩,另外低结构材料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没有固定玩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随意的组合,在建构活动中更利于幼儿的自由创作。
2、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创新游戏主题。
《指南》中指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中要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为他们创设自由的空间。比如游戏中三名幼儿同时在把纸板插入纸筒的缝隙中,插好的纸筒和纸板像一面面墙随意的摆放在建构区的地垫上。而也就是这种随意,让幼儿有了新发现,不规则摆放的“墙”正如迷宫图中的围挡,为搭建迷宫垫下基础。
3、做好“引导者”,促使幼儿更好开展游戏。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和欣赏者。”这就要求教师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幼儿的需要和心理出发。在幼儿搭建“迷宫“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只是在发现迷宫没有出口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可见,做一名合格的引导者,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在恰当的时候进入幼儿的游戏,而不是生硬的打断幼儿游戏。
总结:
本游戏中,最大的亮点是使用了低结构材料——纸筒、纸板。而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探索,幼儿在与游戏材料发生互动的过程中搭建迷宫。但是幼儿的建构经验和对迷宫的了解有限,因此,平时生活中可引导幼儿多观察身边事物,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内容才能越丰富。(江苏省无锡市善德幼儿园屠艳)